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至人」只是常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這是《菜根譚》中的一句名言。「常」是指平常無奇,至人一樣要吃飯、拉屎,也會生病、也會老死,跟我們沒有什麼兩樣。所差別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展現出「圓滿人格」、深遠的生命智慧、高風亮潔的人品,而非有什麼特異神通。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至人無己」。「至人」最大的特點,在於待人處事上,已泯除「我見、我執」的自我主觀意識,沒有凡聖差別,猶如雨潤萬物,不分親疏。不同於凡夫懷有自私心、造作心、虛假心。
我們也可以從「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這句話來看「宗教師」。「宗教師」懷有「至人」的德性,沒有滿分,也有多分。比如胸懷若谷,敦厚樸實,謙遜仁愛,滿懷慈悲,生活簡單、節儉等等;不會標新立異,不會強調神奇力量來吸引徒眾的目光;更不可能會為了成就虛榮、名利而宣示「自己」是佛菩薩轉世,或者具有分身、神通等等。神奇卓異的行為,通於神道、外道,雖然能吸引眾人的追隨,卻不等於具備人品高潔、戒行清淨、人生智慧。
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凡是固執自己的主見,就反而被困在自己的預設中,看不清事物的本質;自以為是的心態,反而顯露我慢心行,不能彰顯自己的美德;自我標榜、邀功者,反而露出自私心態,得不到功績﹔高傲自滿者,無法讓人尊敬,名聲反而不能遠播。「至人」絕不會有這類絲毫心態。
就近代大師印光法師,德高望重,被大眾共推為「淨宗十三祖」,一代宗師卻自號「常慚愧僧」,一生不收徒眾。又如弘一律師,持律甚嚴,為大眾所敬仰,晚年卻自稱「二一老人」,自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高僧大德即使有高深的証德証量,依然會時時覺照自心,心懷「至人」的德性,讓人感受不到有絲毫的自滿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