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 《涅槃經》明示「大般涅槃」具有的四種德性:常、樂、我、淨,這「四種德性」乃心性本具的「德性」。 常者,涅槃之體,恆常不變,不生不滅。 樂者,涅槃之體,煩惱寂滅的安祥妙樂。 我者,涅槃之體,任運自在,無拘無束。 淨者,涅槃之體,離一切染垢,無垢無淨。 眾生被「無明」覆蓋心性,認不清心性本具四德性,才會成了「四顛倒」。「常、樂、我、淨」也成了修証的明燈指引。 【常顛倒】:把「無常」執為「常」。眾生無法體認「世間無常」的實相,比如親人離去、日漸衰老而悲傷;所以會悲傷、不忍捨離,在於潛意識中執著「世間為常」,不能了知「心性」本常恆不滅。 【樂顛倒】:把苦執為樂。世間所追求的快樂,都含藏著「苦果」,外樂內苦,就像在舔密劍。比如世人都認為「財色名食睡」是一種快樂,不知「財色名食睡,乃地獄五條根」,品嚐不到煩惱究竟寂滅的安祥之樂。 【我顛倒】:無我執為我。世人都把「五蘊身心」執為「我」,比如「我」買了新衣裳,不知「我」都只是因緣所生,會老會死;不能了知所執的「自我」,只是「因緣有」,而「心性」本無生老病死。 【淨顛倒】:以不淨為淨。眾生都喜愛自身,才會時時洗澡、打扮色身;再怎麼洗,體內還是臭的,排出來的大小便都是臭的。自身如是,他身也如是,人們卻愛著親人的色身,不知日日抱著死屍,不能了知「無垢清淨」之心光。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對治「四顛倒」的方便法;同於「觀」世間「空、苦、無常、無我」。如「觀身不淨」乃對治執愛色身;觀「色身」乃四大組合,緣生緣滅歸於「空」,也同時寂滅對色身的執愛。由「四念處」或觀世間「空、苦、無常、無我」,都是趨向「法身常樂我淨」的方便道。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空虛感》

偶思《空虛感》 修行需要有「閒暇」聽經聞法,乃至禪修。有「閒暇」也表示他的身子健康,沒有煩惱擾心,這也是「福報」的顯現,正好可以坐下來享受寧靜的心。然而,眾生在「攀緣習性」下,「閒暇」轉化為「空虛感」,滿心苦悶。為了轉移「空虛感」,只好上網聊天、玩遊戲、逛街、聚會,或參加喜歡的活動,由此來轉移「空虛的苦感」。然而,「空虛感」若是不能根本瓦解,會像「吃飽飯」後,還會再餓,如此輪迴不息。 當「空虛感」現前時,也正好檢視修行,正好觀察「攀緣習性」現前 ;觀察「我執、我愛、我瞋」的現起,或「心」不守自性,追逐外境;正好觀察自心利用多少「閒暇」來念佛、禪修?能夠如是明覺「自我盲點」,方能老實修行,邁向無苦的彼岸。 「空虛感」的瓦解,得照見「世間無常」、「五蘊皆空」。照見所追逐的「聊天、遊戲、逛街、聚會」等等,也無非緣生如幻,方能洞見「所愛、所執」的虛幻;照見執有「空虛感」的「我」,只是因緣所生,方能只見「緣起」不見有「我」,隨緣安於當下「緣起」。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轉【煩惱】為【菩提】

轉【煩惱】為【菩提】 「煩惱心」與「菩提心」本同一個「心」,只因「智慧」差別而有不同。就如「金飾」,「金鍊子」可以讓人歡喜; 若緊執在心,也會束縛心。又如同樣一件事,有人發心廣結善緣,就做得很歡喜;有人不耐勞心又勞力,做得煩惱不已。「煩惱心」與「菩提心」的差別,也就在於是否具備「般若覺照」。少了「般若覺照」,即使在「順境」中,富有又健康。也會在「不知足」的「渴愛」中,煩惱無盡。 《六祖壇經》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迷」是妄執外境實有,引生貪瞋種種煩惱。「覺悟」煩惱非有,只因自心迷失諸法只是因緣生,緣盡即滅的「智慧」,才不會把假有的「煩惱」看成「真的」,才不會隨著自心的妄見、妄執,生起「貪、瞋、慢」種種心行,帶來無盡的煩惱。亦即,前念迷即煩惱,後念覺即菩提。 「般若」的覺悟,乃轉煩惱為菩提的橋樑、力量。所以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要怕煩惱,就怕沒有般若覺照。「般若慧」如「大火炬」,煩惱觸之即化。就怕不發心修習「般若慧」,才跳不出煩惱大海。 「戒定慧」是「轉煩惱為菩提」的綱領,「六波羅蜜」則是成就的「事持」。《大智度論》把「轉煩惱為菩提」的「般若」深化過程,分成「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 一『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二『伏心菩提』發菩提心後,要降伏諸煩惱,當行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降伏煩惱是為伏心菩提。 三『明(心)菩提』乃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對「世間、出世間」諸法,要能知道本末是何意義。「本者」空無,「末者」心有所執成世間相。入世間相時,對世間法的總相、別相(差別相)等都要能觀照了達,依法而修,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心。 四『出道菩提』乃由明心菩提後,精進修行,開悟自心。再依「六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滅一切微細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 五『無上菩提』,坐道場,淨盡煩惱習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檢視「當下一念」、『睡前一念』

檢視「當下一念」 《那先比丘經》中有一則故事,當時的國王向那先比丘說:「人生在世,作惡百歲,但是在臨終時念佛,死後都能生於天上;而殺了一人的生命,就會墮入地獄中,我不相這樣說法。」 那先比丘問國王說:「若人持小石子放在水上,會沉?會浮?」 國王答說:「會沉下去!」 那先比丘說:「如果把百枚石頭放在船上,船會不會沉下去?」 國王答說:「不會!」 那先比丘就說:「百枚大石放在船上不會沉沒,猶如一生作惡很多,但是能夠真誠念佛,仗著佛力,就不會墮入地獄中,並且生於天上。一枚小石投于水中,也會沉沒,猶如有人作惡人,不知要念佛,臨終時,隨著業力墮入地獄。」 《宗鏡錄》說:『或一生心雖行惡,臨終時,善心猛盛,即隨善上升,故為強業所牽,以知世間無一法定有自體,但隨緣轉,念念不可得故;不可定執一門,而生取捨。』 有一生作惡多瑞者,在臨終時,由於善心猛利,因而往生善處。「業強先牽」,臨終一念的力量非常強大,能決定了死後的投生處。為什麼呢?因為「心念」無常,諸法「空無自性」,所以「心念」就隨「當下因緣」在流轉。當下生起善念,就起善報,不會因為過去有過惡念而障礙「善念」的生起。反之,不論過去有多少善念,或了解多少佛法;若未能成就「堅定信念」,臨終一念,若是生起惡念,也只會隨順惡念而感於惡報。所以《淨土指歸》說:『大智度云,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 因此,想知道自心臨終去處?只要檢視「當下一念」便有所知曉。當下一念,若是還時時戀執世間,時而生起「貪瞋」之念,就還在世間的桎梏之中。若能在「根境」相觸下,念念明覺「五蘊皆空」,「渴愛」消彌不起,乃至不執一法、一塵,則「解脫輪迴」有望。 「念佛者」來說,日夜一句彌陀,千念萬念,意在臨終前純熟這「求生信念」。若能直至臨終,信願堅定,「心力」必然主導「業力」,當能相應如來大願,往生佛國淨土。 《善見毗婆沙論》有一則故事:「佛陀在瞻婆國的迦羅池邊,為瞻婆人說法時,池中有一隻蛤,聽到佛的說法聲就感到非常歡喜。那時候,正好有一位牧牛人也要去聽佛陀說法,拿著手杖插地而行;正好插到蛤的頭部,蛤立即死亡,卻投生為忉利天王,所住宮殿縱廣十二由旬。當蛤看到眾多天女在娛樂時,心中疑惑著說:「我本來是畜牲,什麼因緣投生為忉利天王?」就用天眼觀看,原來是在聽聞佛陀說法中死亡,才感得這樣的殊勝果報。蛤天王就乘著宮殿來聽聞佛陀說法,並且證了初果羅漢。」蛤臨終一念時,處在聞法中,所以能夠正念不失而臨終,才能感得忉利天王之果;又能聽聞世尊說法而證得聖果。 檢視『睡前一念』 「念佛者」的行持,重在「求生淨土」的那一念,這一念必須時時明見它。我們初學 者,即使無法做到「睡前這一念」,醒來也是這一念。若能在醒來時,很快沉澱妄念,回到睡前一念,也表示「往生信心決定」在增長,也是修行進步的像徵。 增長過程中,最初醒來後,需要「靜坐念佛或觀想」一段時間,才能親切感受這一念;隨著妄念淡化,「妄想習性」淨化,漸漸的能在醒來時,正念即現。 禪宗所謂「保任」,也是在令這一念無生智,在生活的「根境」相觸中,正念正知,綿密無間,直至「一行三昧」。過程中,從睡夢中醒來時,這一念的親切度,能感受一路走來的覺性明暗。 「念佛者」最初,所困難的是「如何清明堅定求生這一念」。「禪者」則是清明的明見「無生」這一念。念佛者的這一念,雖然沒有禪宗開悟那麼困難,也沒有那麼容易。在於,眾生在無始以來,戀執著世間「渴愛」,會干擾、覆蔽「清淨心」。這一念「清淨念」的增長,全在於「禪定與觀慧」的精進修習。依於「定慧」覺照力,歇下「世間渴愛心」戀執,也當是「一切法門行持」所共同的修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