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獨處與孤獨』
每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都是獨自的來;離世時,也將獨自的離去,沒有人會陪伴著你。吃飯,沒人能幫自己吃;生病,沒人可以替代,必須,獨自的承受自己的業力,這是那麼本然的事。
我們一出生,必須依賴母親才能成長;成長的過程中,無法獨自學習,無法脫離社會。也就習慣「有我、有你、有大眾團體、有國家社會」,習慣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傷心時,需要人安慰、陪伴;作生意時,需要有客戶。結婚時,需要有人來祝福;往生時,需要有人來相送;養成了對世間難以捨離的執著,帶來放不下的煩惱,成了臨終時的掛礙。
人類是群體的社會,不知不覺隨順媒體輿論在主導的「思想、觀念」。漸漸的失去獨立思考,成了容易相信權威,也不願獨自思考,也失去獨處思惟的能力。一旦獨處,就會六神無主,感到滿心空虛;感受不到能「安祥獨處」,是多麼可貴的「閒暇福報」。只好上網聊天、玩遊戲、逛街、聚會,或參加喜歡的活動,由此來轉移「空虛的苦感」。然而,「空虛感」就像「吃飽飯」後,還會再餓,如此輪迴不息。
「獨處」不同於「孤獨」。「孤獨感」來自離不開人群的「依賴心」,伴隨著「寂寞空虛」。「獨處」則是遠離世間的吵雜,能讓思慮不受外境紛擾,也才有機會傾聽自己的心,看清自己。「心智成長」必在「獨處」中開啟,就像靜止的水,雜質逐漸的沉澱下來而呈現透明,「心智」就在「獨處」中清明澄淨。
佛陀時代,佛弟子聽完佛陀教誡後,都會獨自到寧靜的森林中或巖洞中自我禪修,乃至由此成就阿羅漢聖果。過去高僧古德,在修學過程中,除了參學,也會注重「閉關」,讓自己暫時遠離塵世的紛擾,獨一靜思,貫通所學。「獨一靜思」成了佛法修証不可或缺的次第。
現今生活離不開「手機與網路」,網路充滿五光十色,猶如精心設下的魔網,迷惑人性。 若是沒有堅定的「道心」與「定心」,很難在空閒時,放下手機,「獨處」看經、打坐或念佛,讓「六根」息下「六塵」的攀緣與追逐,開啟本具的「覺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