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中,一則公案:(趙州禪師參訪南泉禪師後)趙州已理會得平常心。便却問:『還假趣向也無?泉云:擬向即乖。州云:不擬爭知是道。』
(還在透過思惟,乃疑惑未泯盡,就還不契應當下之「道」。然而,不去思惟、明了,安住在當下一念,就是道嗎?)
南泉禪師答:『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於中強是非耶。趙州於言下千了百當。』
「道不屬知」的「知」是第六意識的「知覺」,非是心性本具的明覺。若是落入沒有「想念」的無知覺,則是「無記」。這個「無記」,猶如惠能大師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要能不起「妄覺」,也沒有落入「無記」,如實了達融通,他的心境就會如太虛中,寂靜朗照,自由自在。若在其中強要分別「知、不知」,立即失卻了「廓然蕩豁」的明覺。
大慧普覺禪師又說:『荷澤謂之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黃龍悟新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要見圭峯荷澤則易,要見悟新則難。』
在「眾生位」時,最困擾,莫過於妄念擾動清淨心性,「心」被「無明妄想」所主導,必需以「覺知心」來明覺妄念空無自性,當下「定慧雙運」,不但不被妄念所轉,「明覺的智光」同時在淨化「妄想分別習性」,所以才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此「知」乃是開啟「覺性」的鑰匙,當智光開啟,「能所」盡泯,「知」字亦不存。
在「聖位」中的聖者,已明覺「妄念本空」。「妄念」烏雲散去,性本具足的「靈知」,法爾現起;心若再起第六意識去覺知、了別,就會在「廓然蕩豁」的明覺中,妄生「覺知」,如頭上按頭,也像在平靜的心湖中投入一石,激起漣渏,本具的「明覺心」反成昏暗。這個頭上按頭的「知」,即是黃龍禪師的「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要悟明這個「知」字,比「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來得困難,所以「要見悟新則難」。
一則禪宗公案:
學人問黃蘗和尚:『祇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
(心性如虛空,但是它不是境相,難道就無法當下由指境而見到心的本來面目嗎?)
黃蘗禪師答說:『什麼心向境上見?設爾得見,元來祇是照境心,如人以鏡照面,縱得眉目分明,元來只是影像,何關汝事?』
(真心乃無能無所,你用什麼心從境上見到真心?若說有所見,那就像人照鏡子,鏡上的面目雖然清晰可見,也只是鏡相,那是真心?有一個「能見的心」與「所見的境」,都跳不出「見聞覺知」,不論你見得多清晰,都是「法塵」的影像,不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學人又問說:『若不因照,如何得見?』
(心無境不顯,如果心不觀照,怎麼能知道心性的存在呢?)
黃蘗禪師答說:『若涉因,常須假物,有什麼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
(如果必須有起照的因,才能了知心性的存在;不觀照時,就找不到心性的話,這個心性就成了因緣所生,不是不生不滅了。心性雖然無形無色,空無一物,卻非斷滅,本然具足覺照,無法用語言形容它,就如要形容手中空無一物,再怎麼東扯西扯的扯了一大堆,都是無謂的言說,無法直指當下面目。)
又問:『他若識了,照時亦無物。』
(若是明白心本來不生不滅,照見空無一物呢?)
師答:『若是無物,更何處得照?汝莫開眼寱語。』
(若是無物,怎麼還會有照呢?心性明明具足覺照的本能,卻說無物,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