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偶思《人生所為何事?》

偶思《人生所為何事?》 憨山大師的一首偈:『生前枉費心萬千,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身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很生動的描述「人生」。 人們一出生,為了生存、欲望滿足,終其一生都在忙碌不停。童年時,忙著遊戲;上學時,忙著課業、考試;畢業後,忙著工作;成家後,忙著家庭、親子和樂。直至老來病痛,已來到人生終點。何況人人未必都能這樣安穩過一生,若生來有痼疾,或中年失業,或小孩不學好,或意外傷殘,就一生活在困苦中。 即使一生平安,又能擁有高官、財富、地位,也只是過去世所帶來的福業,來生也跳不出「業報」輪迴。那麼,人的一生,所為是何事呢?誠是所謂『人生好似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 學佛的可貴,在於看清世間「欲樂、名利」無常,不值得追求。如《法華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因此,「學佛者」忙著勤修「戒定慧」,忙著禪觀也培福,忙著出離輪迴,成就佛道大業。 「世間人」與「學佛人」都同樣在「忙」,所差別的是「世間人」在追逐「自我」,忙著念念如何「滿足擁有」,迷在輪迴中無以出離。「學佛者」則是忙著念念「正念正知」,淨化無明,泯息「自我」盲執,解脫世間無知的迷惘。同樣的一生,不同的歸向。 宗門的一切行門方便,皆在念念「正念正知」所修習的「行門」。「行門」乃依於眾生根機與因緣而有千差萬別,或以「無念」為宗,或「觀心無常」等等。當中最方便、直捷,莫過於「念佛」了。「佛號」不論出聲或默念,口念心聽,句否入心,即念念「正念正知」,當下即念念在「轉識成智」,淨化無明,邁向「正覺」;是以,聲聲佛號,念念法喜充滿,當非世間「欲樂心」所能領會。 世事由來無常,此是人生常相 縱然富貴加身,百年萬事皆休 昔日歡樂,何似黃梁一夢 點燃佛燈一盞 一心繫念「佛、法、僧」 念念照亮人生歸向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中,一則公案:(趙州禪師參訪南泉禪師後)趙州已理會得平常心。便却問:『還假趣向也無?泉云:擬向即乖。州云:不擬爭知是道。』 (還在透過思惟,乃疑惑未泯盡,就還不契應當下之「道」。然而,不去思惟、明了,安住在當下一念,就是道嗎?) 南泉禪師答:『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於中強是非耶。趙州於言下千了百當。』 「道不屬知」的「知」是第六意識的「知覺」,非是心性本具的明覺。若是落入沒有「想念」的無知覺,則是「無記」。這個「無記」,猶如惠能大師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要能不起「妄覺」,也沒有落入「無記」,如實了達融通,他的心境就會如太虛中,寂靜朗照,自由自在。若在其中強要分別「知、不知」,立即失卻了「廓然蕩豁」的明覺。 大慧普覺禪師又說:『荷澤謂之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黃龍悟新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要見圭峯荷澤則易,要見悟新則難。』 在「眾生位」時,最困擾,莫過於妄念擾動清淨心性,「心」被「無明妄想」所主導,必需以「覺知心」來明覺妄念空無自性,當下「定慧雙運」,不但不被妄念所轉,「明覺的智光」同時在淨化「妄想分別習性」,所以才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此「知」乃是開啟「覺性」的鑰匙,當智光開啟,「能所」盡泯,「知」字亦不存。 在「聖位」中的聖者,已明覺「妄念本空」。「妄念」烏雲散去,性本具足的「靈知」,法爾現起;心若再起第六意識去覺知、了別,就會在「廓然蕩豁」的明覺中,妄生「覺知」,如頭上按頭,也像在平靜的心湖中投入一石,激起漣渏,本具的「明覺心」反成昏暗。這個頭上按頭的「知」,即是黃龍禪師的「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要悟明這個「知」字,比「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來得困難,所以「要見悟新則難」。 一則禪宗公案: 學人問黃蘗和尚:『祇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 (心性如虛空,但是它不是境相,難道就無法當下由指境而見到心的本來面目嗎?) 黃蘗禪師答說:『什麼心向境上見?設爾得見,元來祇是照境心,如人以鏡照面,縱得眉目分明,元來只是影像,何關汝事?』 (真心乃無能無所,你用什麼心從境上見到真心?若說有所見,那就像人照鏡子,鏡上的面目雖然清晰可見,也只是鏡相,那是真心?有一個「能見的心」與「所見的境」,都跳不出「見聞覺知」,不論你見得多清晰,都是「法塵」的影像,不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學人又問說:『若不因照,如何得見?』 (心無境不顯,如果心不觀照,怎麼能知道心性的存在呢?) 黃蘗禪師答說:『若涉因,常須假物,有什麼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 (如果必須有起照的因,才能了知心性的存在;不觀照時,就找不到心性的話,這個心性就成了因緣所生,不是不生不滅了。心性雖然無形無色,空無一物,卻非斷滅,本然具足覺照,無法用語言形容它,就如要形容手中空無一物,再怎麼東扯西扯的扯了一大堆,都是無謂的言說,無法直指當下面目。) 又問:『他若識了,照時亦無物。』 (若是明白心本來不生不滅,照見空無一物呢?) 師答:『若是無物,更何處得照?汝莫開眼寱語。』 (若是無物,怎麼還會有照呢?心性明明具足覺照的本能,卻說無物,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禪定』的修習與檢視

『禪定』的修習與檢視 《壇經》:『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比如誦經,心不染外境,不被外境所亂即是「禪定」。或念佛時,「佛號」口念心聽,句句入心,相續不斷,亦是「禪定」。 想要檢視自己的「定心」如何?可以「誦經」或「念佛」。開始時,「佛號」一句一句的念,「佛號」要明明了了,不昏沉,不中斷。最初,「妄念」會干擾「佛號」,可能不到三分鐘,就忘了「佛號」。接下來,只管「念佛」,不管「妄念」,只要「佛號」清明不中斷就好;定心與觀照力,當會隨之增長,半小時或一小時---。漸漸的,能發覺「妄念」有逐漸減少,「觀照力」越好。再回觀「定心」是否增長,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若未經過上述的「定心」修習而增長,我們凡夫很難做到《壇經》:『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因為我們眾生「貪瞋習性」非常頑固。就像遇到好吃的美味、好聽的音聲,心就被外境所轉了,不名為「定」了。 「禪定」雖然可以不被外境所轉,但是要究竟消彌外境的干擾,就得有「觀慧」。比如「誤繩為蛇」,只要依於「定心」不去看它,就不會害怕;若是去觀察到「是繩非蛇 」,由此究竟止息害怕,是觀慧。 沒有「禪定」,心念容易妄想紛飛,難以清明的看清事物的本質。煩惱一來,就被煩惱擾得滿心苦感。有了「禪定」,方有定力面對「煩惱」,不被所亂。即使一時無法解決煩惱,也能依於「觀慧」,明了事物依緣而有,只要好好的面對處理,終有雲散月明之時,不被煩惱所亂。因此,煩惱現前時,正是檢視「禪定」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