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金剛經》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旨在要我們不可著相,一旦「著相」了,就不是「出世間佛法」了。比如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切「善行」中,若染有「人我相」,就有「私心」,就落入世間名利中,「福德」也就侷限在「有限的心量」中,不契佛法真實義了。所以菩薩不執「我、人、眾生、壽者相」,不染「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於布施,「福德」就不可思量。有此般若慧,方得佛法真實義,才「是名佛法」。
《金剛經》中『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由「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深化而來。要我們從生活中了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照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洞見「諸相非相」,才能從染污心,照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清淨心性。
《金剛經》又說:『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諸相」無非因緣所生,「諸心」也如是因緣所生。外在的「境相」皆是虛妄相;內在的「心相」也如是緣生無性。一切「心相」都是虛妄,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句話也開顯了「修証次第」,如青原惟信禪師:『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禪詩」中也常見《金剛經》的智慧,如蘇東波:『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形容未知的事,眾生總是會妄想分別;及至明見本來面目,才會歇下狂心分別,回歸本來。
《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剛經》不只是讓我們明見「世間虛幻」的實相,更讓我們從世間的虛妄相中,放下「妄執」,解脫輪迴的桎梏,才是佛陀開示《金剛經》的旨義,才不會落在談玄說妙的虛幻中。
《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生心」是「心境」相觸之時,明覺「根」與「塵境」所現起的「識心」,乃緣生無性,隨緣而有,緣盡即滅;「心」也就「無住」於境。
「心」離開了「境」,也就無所謂「無所住」。比如工作累了,放空心思時,「平靜」的心,無住於「聲、香、味、觸、法」,就以為是「無所住」了。然而,「靜相」的「心識」,也沒有「諸相皆是虛妄」的「般若慧」,怎能說是「心無所住」呢?法不孤起,「無所住心」的「般若」,必須在生活中的「順逆境」中開顯。
「無所住」的「住」也是停留,把「根境」相觸的「識心」執為實有,才會停留在識心。然而,想留住在世間,一刻也「住不了」,因為「諸行無常」,剎那剎那在遷流。若能認明「識心」緣生無性,其相皆是「虛妄」,就必然不會【住】在當下的識心,也名為「活在當下」。
我們眾生所以無法「活在當下」,在於認不清現象「緣生無常」,本無「常相」,才會隨現象生滅在牽流。比如與人吵架或不如意事,越想越生氣,就已住在煩惱中,住在「我、人、眾生、壽者」相中。
「生其心」者,所生的「心」是,隨緣而現,非是「造作」,如鐘遇扣即響聲;如鏡遇物即顯相,心無住於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