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占察經》『一實境界』
《占察經、一實境界》淺解(一)
《心經》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描述「心的實相」;《圓覺經》則名為「如來圓覺」。《占察經》以「一實境界」來描述「心的實相」、「如來藏清淨心性」,澈底明了【一實境界】即是「解悟」。「禪修」要先立基於「解悟」,明了「心的實相」、「一實境界」,再依於「解悟」來「修証」。
【一實境界敍述】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大乘者」在最初因地發起成就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菩提心」,最初所行的根本道業是依於「一實境界」來修習。「最初因地」是後文所說「如來言說旨意,乃在令眾生明白諸法實相。」
占察經是由堅信菩薩所發問,「堅信」就是在啟示我們,對「一實境界」堅信無疑,就能快速入於菩薩種性之流。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一實境界」就是眾生的清淨心體,從本來至今,法爾不生不滅,清淨無垢;能隨緣顯現萬法,了無障礙,猶如虛空包容大地萬物,能夠容下高山、低漥、清溪、污水。我們的心念,不論善念或惡念,來來去去,生生滅滅;然而清淨心體,依然如如不二。就如現生不管是富是貧,有煩惱或無煩惱,不管已輪迴多少次,「心性」都清淨了無差別。「心性」能隨緣生起無量心,無所不至,遍十方界。此不變不異,不淨不垢,如如不染一塵的心相,名為「究竟一相」。「究竟一相」即是「不二之相」。
《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
眾生迷於無明妄動,即是「眾生心」。心若具辟支佛、聲聞乘的智慧,心性就會現出辟「支佛心、聲聞心」。生起菩薩大悲心,就現「菩薩心」。若能圓滿福慧,成就正等正覺,則現「佛心」。十法界雖然各別,但是此「清淨心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生不滅,無染無淨,亦名為「真如」。一切心依於眾生的分別心而有差別相,若是離開了分別心,回歸「真如」,則了無一切心。以一切心依分別而有,若無一切心時,所謂眾生心、菩薩心、佛心,皆同空花幻月。
《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
「心性」依緣而起的「識心」都如「空花幻月」。「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法」屬於有質礙的物質現象;「受、想、行、識」這類精神活動,是屬於「心法」。比如想像、憶念、緣慮、知覺、感受,都不離五蘊的作用。所見的青紅黑白、長短、方圓,都是心起分別的「識心」;若是息了分別,這些「名言差別」也隨之而滅。所以想要從一切外在的世界,找到心的實相,了不可得。「一實境界」乃非因緣所生,無形無相,非青非黃,尋遍十方世界,也找不到踨影。
《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眾生被無明妄想所迷惑,妄執四大、外在境界為實有,才會現起「妄想境界」。我們眾生不能觀見自心「妄想執著」,不能了知「根境」所起的「識心」是虛妄心;就會在「根境」相對中,就生起實有感,有著實有的「我」,以及所執的「境界相」。然而六根對六塵所生起的一切感受與知覺,都是因緣所生,了無實體性。
空間有十方位,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沒有分別念,「時間與空間」的差別觀,都將不存在。比如看到鏡的白髮,才感覺年歲已增長;如果沒有鏡中像來作出比較,心中「時間感」就不存在。所站的地方,如果不去定位分別「東西南北」,所謂的「方向」也一樣不存在。一切境界,都依於分別妄心才有「十方三世」。若息卻「時空相」,「十方三世」泯息無踨。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
「高山、流水」是人們經過「識心分別」所設立的名言。一切境界不會自覺它是「實有」。高山不會分別自己是高山,流水不會分別自己是流水。有了「妄想分別」,才會生起「自他分別」。所以一切法不會自有,必須依於「妄想分別」來建立名言。若是離了分別,一切法本自寂寂,究竟一相。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
《一實境界》淺解(二)
《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一切諸法不會自己存在,都是人們依於「妄想心」而建立的「名言」,比如「凡、聖、迷、悟、男女、善惡---」等等無量法。「妄想心」並沒有真實的相貌,比如半夜感到「很冷」,就會覺知「冷相」;當太陽出來了,「冷相」就消失了。
當「根境」相觸,「心」去分別覺知所緣的境,成了已經驗的「妄想境界」,說為「心」。生活中,「六根」無時無刻相觸「六塵」,也就有「無量心念」在生生滅滅。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
「妄想境界」必須依「妄心」才成立,兩者共同依持,沒有前後差別。追究根源,「妄想心」是一切妄想境界的根源,為什麼呢?因為「妄想心」不能明白一切現象是「空無自性」,不明了心性「一實境界」,以致「妄取境界」以為實有,成為「妄想境界」。若能了知諸法畢竟空,息下「無明妄想」,則「無明」滅,一切「妄想境」即隨之而滅。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
有外境,沒有妄想攀緣心,不會成立「妄想境界」。不能了知境界空無自性,才生起無明妄動攀緣,才說「境界有無明」。「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者,「妄想境界」雖然是由「妄心與境界」和合俱生,但是「妄想境界」造因於「無明妄動」,而不是有境界就會生起「妄想境界」,亦即不是有境界,就一定會現起「無明」。比如花在眼前,「妄想心」對境生起妄執時,就有「美醜」的執相。
十方諸佛已淨盡無明妄想,所以在一切境界中,並不會有「妄想境界」。《圓覺經》以礦砂鍊成黃金後,不會再恢復為礦砂,用來比喻諸佛已是無上正覺,不會再生起無明。
《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不是離開了境界,「無明」就會止息,而是一切妄想境界,體性本來空寂,不曾有妄想境界。以有「無明」現起「妄想心」,一切法也就成了「妄想境界」,因此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諸法依緣共生,名「義不異」;諸法體性皆空,名「體不異」。一切法仗緣和合而有,依心而顯,為心所攝,所以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法」不孤起,必須「心境」和合才成立,心若不對境界生起妄想分別,諸法就不能成立。有心無境,法也不成立,兩者共生共滅。「同無有住」是「妄心同境界」剎那都遷流不息,不會有相同的剎那之相;亦即心念在妄境界中,相續不斷,而境界亦剎那遷變無常。在遷變不斷的因緣中,境界才能得以暫時相續而顯現,猶如瀑布是由無數水滴相續而成,暫時而有。心念若是離了所緣,就了無一切境相。
《一實境界》淺解(三)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此由「心內相」與「心外相」來說明「心」。
「心內相」有「真心」與「妄心」。「真心者」指心的本體,法爾如如不動,不變異,清淨無染,無形無相。隨緣顯現一切功能,了無障礙;遍一切處,恆常不壞,隨緣建立一切法。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妄心者」以不能覺悟「真如」本然清淨,以致根境相對時,生起「覺知、緣慮、憶想等等分別心念。「心念」在相續不斷中,現無量妄想境界。然而 一切「覺知、緣慮、憶想」等等分別境相,本然緣生緣滅,如夢幻空華。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我們想起月亮,心中所現的月亮就是「心外相」,是心念緣於外境之「和合相」。「法」是一切境相的總稱,一切境相隨著心念而生;「心」了別「心相」,是「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同於「自証份」起「相份」。
有「心外相」,就有「能緣的心」及「所緣的種種境相」。「能緣的心」先生起「內妄相」之妄動攀緣,而後才形成「外妄相」。「內妄相」是「外妄相」的因,也是「外妄相」的「體」。「外妄相」是「內妄相」所顯的「相」。一切法就在「體相」中展轉相成,顯現無量妄想境界,所以說一切法都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從夢境來看「心外相」。六根對六塵所觸的一切「心外相」,同於夢中所現的境相,是依於「心想」生。我們在夢中都以為夢境是真實的,總是在夢醒時,才覺醒夢中非真。夢中的一切固然不是真實,但是醒來時的一切世界,也同於夢中的世界,都是無明妄動所產生妄想境界,一樣如夢幻泡影。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能緣的心念念不住,一下想東,一下想西;所緣的境相也隨著牽流不息,時而總統府,時而陽明山。當心念緣於外境時,境相就隨之而生;心念息滅時,境相也隨之而滅,所以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總統府、陽明山只是我們給它安立的名相,依於「心想」而生。它的本質剎那剎那緣生緣滅,並沒有實質不變的陽明山、總統府。
《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
若是沒有「妄想心」,境是境,心不會自己去染著境相。一切境相也不會自己來染污清淨心性。猶如鏡中像,隨物而現,物去鏡不留痕跡,猶似「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諸法緣生緣滅,遷變不息,體性如如空寂,所以一切法中,想要從生滅的現象中找到生「定相」,實在了不可得。
《一實境界》淺解(四)
《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
一切法的體性,本來空寂,沒有生滅現象,但是能隨緣顯現一切差別相,然而會生滅的也只是境相在生滅,體性本然空寂,無有差別相,名為「寂靜一味」,也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
《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自性清淨心」湛然明淨,圓同太虛,沒有分別相,才能隨緣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猶如明月當空,千江有水千江月。也因為具有「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性質,才能隨緣建立一切法,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中論》說:「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即是「自性清淨心」能隨緣建立一切法的描述。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
「彼心」乃現前一念心,本來具足無漏清淨功德,只因「妄想分別習性」而被障蔽。諸佛法身,則是淨盡無明,全証本具無漏功德,成就隨緣普現十方界,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作種種功德業,了無疲倦,恆常而一如。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一即多,多即一」,「一」是理體,「多」是相用。「理體」普現無量妙相,無量妙相同歸理體,猶似海水能普現無量無邊的浪花,無量浪花同歸大海。亦即一性圆通一切性,所以佛佛體性平等不二,因此說「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諸佛所有作業,都是「共一自性清淨心」所現,本質無分別,體性本然,平等無二。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
諸佛清淨法性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是六道眾生所依止處。眾生也是依持於「自性清淨心」在六道中死此生彼,浮沉不休。猶如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皆依虛空建立而有;虛空中的萬象,雖然生生滅滅,虛空則不動;以萬象都以「虛空」為體性,只能在虛空中現起、生滅。眾生的「清淨心性」,猶似虛空,能普現一切妄想境界,而「一切妄想境界」以「清淨心性」為體,為「清淨心性」所攝。
《一實境界》淺解(五)
《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宇宙萬象在虛空中生生滅滅,但是虛空前後一如,不隨現象生滅;也如大海隨風生起無量波浪,風息則海浪歸源於大海,大海無增無減。「諸佛法性身」也如虛空,容受一切眾生果報,生生滅滅。眾生因妄想而輪迴無量世界,但是都恒持於法性,住於法性身,跳不出法性界,為本具清淨法性身所攝。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眾生雖然煩惱無量無邊,但是皆為「清淨心性」所攝,當煩惱盡時,「心性」依然如如不增不減。只是眾生無始以來,為「無明」所覆,迷失於「一實境界」,才會現起「妄想境」。依於「妄想境」現起無量妄想心,無有休息,纏綿不絕;從中計執「我、我所」造無量。為了保護「我所擁有的一切名利、權勢、情感等等,身不由己的造下種種業,身不由己的隨業漂流,致使「清淨法身」輪迴六道無有休息,才名為「眾生」。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受無明妄想力所推動的眾生,若能明白「妄想境」乃因緣有,如同幻化,煩惱如同幻化;又能明白「自性清淨心」本來不生不滅。如是信受「一實境界」,時時熏習「一實境界」,就能漸漸扭轉「攀緣習性」,淡化煩惱,發起厭離世間,廣修「六波羅密」,此則名為「菩薩」。菩薩於萬行門中,証一分法性,即斷一分無明,直至斷盡一切微細無明者,轉名為「佛」。
然而,所謂「眾生、菩薩、佛」,只是假名,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修習「一實境界」,才會設立這些「名言」差別,令眾生明了修証之道。「眾生、菩薩、佛」乃是方便「假名」,法性畢竟平等,了無異相,說為「一實境界」。以上是為了讓我們勝解「一實境界」而說;接下來則是引導我們如何修証?
《占察經》「一實境界」的修証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若要依「一實境界」來修証,當修習二種觀門,「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不論「唯心識觀」或「真如實觀」,都能同証「一實境界」。同於《起信論》:『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所謂「唯心識觀」。不論何時何處,在行住坐臥中去觀察「身、口、意」的心識活動,都是「唯心」所現。「六根對六塵」所現的一切境相,心不可停住在「情境」中。比如吃到好吃的味道,「心念」若住在這味道中,當下即執著此味覺,失去正念,也不可令心墮在昏沉的「無記」。這裡「無記」不是非善非惡的無記,而是心念失去了對境覺察的正念,隨著妄想攀緣流轉,失去了「唯心識觀」。亦即,在起心動念中,要念念「正念正知」了知「唯心所現」。心念若覺察往外攀緣,就要令心回到正念正知,不令心失去正知。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當心中產生「境界好與不好」的感受時,是心自生妄生分別,而不是境界本身有分別。比如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是心中生起了美與不美的妄想分別,而不是圖畫本身有美與不美的差別。一切境界本身沒有美醜、長短、對錯種種差別相。一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是自心在現象上所給予的妄想分別。由此觀照一切境「唯心所現」。若是離開了「妄想分別心」,也就沒有美醜、長短、對錯種種差別相。
《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如是守記內心」信受「唯心識觀」後,再從生活上的歷緣對境中,不斷的反覆週遍觀察一切法唯心所現,名為修「唯心識觀」。心若隨著妄想習性到處攀緣外境,執外境為實有而失去「正念」,就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眾生無始以來,因為未修「唯心識觀」,心念所生起的境相,都無法清明了知。於今從「起心動念」中,綿密觀察「念頭」,對境所起的一切心念,不論「善念、惡念、無記念」,了達所起的「妄境界」乃唯心所現。
《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觀的過程有「靜中觀」與「動中觀」。初學時,以「靜中觀」為先,熟悉觀境後,再由靜而動,再延伸到歷緣對境修「唯心識觀」。「靜中觀」以「坐姿」最為善巧,以「身」不動,心就比較容易靜。
於坐中,隨心念所到之處,覺察一切境相唯心所現。念頭念念而過,猶如水流無間,也猶如燈燄相續無間,心念要能「無住」於相續的境相中,並且都能了知「唯心所現」,名為「色寂三昧」。
「色寂三昧」最初障礙,在於「定心」不足,難以「心念所到之處」都能覺知「念頭」所到之處,因為「妄想習性」讓心念飄移難定。多多修習「身念處」當是過渡的善巧方便。
《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契得「色寂三昧」後,還得深入「奢摩他」與「毘婆舍那」,進行「止觀雙運」。原則上。「止與觀」猶如車的兩輪,互相推進,當止成就一分,就會帶動觀慧一分;或者觀慧進步一分,也會帶動止成就一分。
修習「信奢摩他」時,要先思惟明白「心性本然圓滿不動」,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本然清淨,遠離一切妄想分別的本質,是「奢摩他觀心」。
《習信毘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毘婆舍那」是「觀慧」,在於觀照「心的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的「般若慧」。當心生起「想蘊」,比如想起花,心內即現出花相,即是「內色」。不想時,內外色也隨之而滅了;正是所謂「心生法生,心滅法滅」。觀佛身無量莊嚴相,也如是觀。一切莊嚴相依心而有,心若止息緣想時,一切相也隨之而滅;如水中月、鏡中月,物來顯相,物去不留。境相不是自生出來,也不會無緣消失;但是心境不是「清淨心」,所以「非心」;離心無境,所以「不離心」。「非作」是不必有什麼特殊條件,才會有此境相,而是因緣和合自然會有。「非不作」是未有因緣和合就無此境相。總之,一切境相皆因心而有,心若無念,則了無一切境相。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占察業報經》要我們明白一切善惡業,皆依心生,幻化無實。當業的因緣滅時,業報即滅。由此一心學習「奢摩他觀心與毘婆舍那觀心」,即能快速的趣「一實境界」。只要依於「唯心識觀」即能窮觀諸法實相,令智慧猛利,快速相契「空性諦理」,証得「大菩提心」,所以名為「最上智慧之門」。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唯心識觀」偏觀於外在的現象,同於《大乘起信》的「生滅門」。「真如實觀」偏觀於心體的寂滅清淨,偏於《大乘起信》的「真如門」。
「唯心識觀」是對見聞覺知的現象,澈觀唯心所現,旨在洞澈現象緣生無性的如幻本質。「真如實觀」則是觀察心性乃無生無滅,如如寂靜,清淨無染的本質。在如如寂靜中,如《心經》:『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味觸法---。』所以不住於見聞覺知,離一切分別之想。然而,「見聞覺知」乃「心性」所現;若了「空即是色」,則「見聞覺知」即是心。若能如實修習「真如實觀」能漸漸的超過欲界、色界,乃至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等空境,得「相似空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相似空三昧」中,「受、想、行、識」粗分別相已不現前,圓伏五住煩惱。能感得菩薩、善知識慈悲守護,遠離種種修學障礙,展轉入於「心寂三昧」。
《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由「心寂三昧」進而能入於「一行三昧」。「一行」是一切行,一切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皆相契於「心寂三昧」。「一行三昧」已能契應諸佛法性身,說為「見佛無數」。能依於佛的慈悲心,廣行菩薩行,於一乘菩提道,堅信不退轉。又能在奢摩他與毘婆舍那的修持中,決定信解不誤,堅信能夠必達究竟圓融。
《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有了「一行三昧」,對任何「世間出世間」法,都能依「奢摩他」與「毘婆舍那」來成就。菩薩會為了度眾生,廣學一切世間諸禪三昧,能在紅塵中廣度眾生而不染著,猶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
「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是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菩薩為了廣度眾生,在六道中遍修一切善法無所怯畏,不會墮在二乘中。以一切智慧成就,不離止觀,也是眾智所依,所以「真如實觀」與「唯心識觀」是一切善法的修習根本。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的修習者,有二種不同根性:利根與純根。
一。「者利根」是指對一切妄想境界,已能明白唯心所現。對境相虛妄不實,如夢如幻,信解無惑。「陰蓋」是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利根者」五蓋覆障比較少,所以少貪、少嗔、精神好,掉舉與疑蓋也比較少,身心不易受到外境所干擾。這類善根者,可以由「真如實觀」直接下手修習。
二。「鈍根者」智慧比較鈍,悟性低,對現象如幻,萬法唯心的義理,尚無有智慧力去融通。在世間的煩惱上,也比較看不破,煩惱多。這類的人要先學「唯心識觀」,令福慧增長,待立下根基後,再轉學「真如實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若人信解「一實境界」,比如一聽聞「四聖諦」就生起厭離世間,一心向道,猶如六祖聽聞《金剛經、法語》,就一心出家求道。這類妄想少,煩惱薄,這類善根深厚而煩惱薄之「利根者」,適合修習「真如實觀」。
若是尚能信解「一實境界」,但是世間名利、情愛的染污尚重,難以降伏業障,時時現起妄想分別;必須時時聽聞世間「空、苦、無常、非我」法義,才能生起「厭離」世間心,信受「一實境界」。具足這類善根而煩惱厚的「鈍根者」,適合修習「唯心識觀」。
若是一再聽聞世間「空、苦、無常、非我」法義,還無法生起「世間厭離心」。必須經過生病,或各種逆緣煩惱的逼迫,才會對「世間苦」有些許的真實感觸。這類善根薄,惡業多,煩惱厚者,必然神識飛揚,妄念紛飛,煩惱熾盛;對「一實境界」也會生不起勇猛精進心。或怕今生無所成就,來生墮入三惡道;或生於八難處,遇不到三寶,聽不到正法;或聽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心生退怯。有這些疑難者,尚不適合修習「唯心識觀」。地藏菩薩為我們這類「鈍根者」提出一個特別方便,於『一切時、一切處,時時勤誦地藏菩薩名號』,以「名號功德」來淨化業障,厚植善根福德。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
若能一心持誦「地藏名號」,並得「一心」,就能感得得菩薩加持,會淨化業障,降伏昏沉、掉舉,令智慧猛利,具足信解「一實境界」的善根;才得以觀察「地藏菩薩法身、諸佛法身,以及自己心性」本然平等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現今「皈依處」。以及深入觀察「五蘊色身」乃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生起世間「厭離妄執心」。
《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能夠精勤修習「法身觀」與「厭離觀」,就必能增長堅定信解,淨除蓋障,相應法身。在一心稱名下,具備聞地藏洪名,等同徧聞十方佛名;至心禮拜、供養地藏菩薩,等同禮拜、供養十方諸佛。如是至心禮拜供養,也名學聞大乘深經者,也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也名為學遠離邪見;也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命終必定不墮三惡道、八難處;必能聽聞正法,修習「一實境界」,也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若是持誦「佛菩薩名號」,生起想要往生佛國淨土者,如彌勒淨土或西方極樂淨土,當專念彌勒菩薩名號,或阿彌陀佛名號,一心稱名,以及修習「法身觀」與「厭離觀」,必定往生彼國淨土,善根增長,速証不退轉。
《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
「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是一切善根中最殊勝的善根。由此熏習,漸漸的相應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成就「一行三昧」,也名「相似無生法忍」。
《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經過前段精勤修習「法身觀」與「厭離觀」,增長堅定信解,淨除蓋障,直至相應法身。『相應法身』前,一心稱名,乃修習「聞」地藏洪名,「聞」十方佛名。當相應法身,由向一行三昧,達到一行三昧者,則「聞」地藏菩薩名號,即聞十方佛名號;供養地藏菩薩,即供養十方諸佛。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
《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何以「聞」地藏菩薩名號,即聞十方佛名號?因為相應諸佛功德藏,即相應諸佛法身。「相應諸佛法身」即是「無分別菩提心」,也正是「一實境界」之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乃是依於「一實境界」隨緣發起種種大願行。所以「聞」地藏菩薩名號,必得廣大利益,同時不退轉於一乘大道。
《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若是妄想紛飛,心染世間渴愛,雖然持誦「地藏名號」,就不名為「聞」;因為無法「一心」,也就不相應「決定信解」,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只能獲得世間善業之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