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 《攝大乘論》談到「無分別智」必須具足五要素: 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一、離無作意故。「無作意」者,比如熟睡、昏迷、全身麻醉,就不會作意。這類「無作意」不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中,並不會失去「覺性的明覺」,只是不起分別。 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禪定」中的「二禪」以上,「心念」都已超過了「無尋無伺」,已沒有「尋伺」分別的浮動了。這類「禪定無分別」,並不是「無分別智」,因為退定後,「妄想分別」依然會再現起。 三、離想受滅寂靜。「想受滅」乃聖者進入滅「想受」之蘊,所以不是「無分別智」,乃在「偏空」中,沒有「無分別智」的隨緣顯妙用的無量功用。 四、離色自性故。指不能把「石頭、木塊」這類無知覺得「色質」,說成「無分別智」。 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真義異計」指聽到「心性如如不動、心性本具無分別智」這「聖言量」時,心去了別它的真實義;處在這「明瞭相」中,並不是「無分別智」。因為「無分別智」乃「無相無住無念」,心中的「明瞭相」則是「有相有住有念」。 「無分別智」的修習,乃依於「般若慧」觀察法的「自相與共相」乃緣生無性,入於諸法「實相」時,即生起「無分別智」,泯息「真倒妄想分別」;「能觀的心」與「所觀境」,泯然自盡。就像兩木摩擦生火,火會把兩木燒燼。 若是不以「般若智」分別觀察諸法自性來瓦解「妄想分別」,而只是一昧的「令心不分別、思惟」,就只是「不作意」、「無想」,不會生起「般若智光」,無法照破「妄想分別」。 「第六意識」的清淨分別,怎麼能由「有分別」而証「無分別」?《佛性論》說:『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時,還自燒木。如是正相真實觀行,與邪相治,生聖智根。智根若成,還除邪正二分別故。』 《六祖壇經》中,有一段惠能大師與永嘉玄覺禪師的對話: 永嘉禪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六祖)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為什麼不「體証心性無生」,直接泯息「常、無常;快、慢」的心念?)。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體証心性的當體,本來就無生;既然心性如如無生,無「能體」與「所體」,何來「快與慢」的分別?)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這麼快就要回去了?)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快慢」是時間分別相,心性本來就沒有動,何來「快慢」的分別?) 師曰:「誰知非動?」(心無動相,怎麼知道要回去?) 曰:「仁者自生分別。」(「動或不動)是自心生起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你很明了無生的「意趣」)。 曰:「無生豈有意耶?」(無生已無所住,那會還留有「明了無生意趣」的「心相」?)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沒有分別明了的心相,怎麼能夠知道是無意?) 曰:「分別亦非意。」(永嘉禪師並沒有否定「分別」,只是說「清淨分別」是「心性」本具,於「無分別性」中,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了別諸法差別相,此乃心性妙用。) 「第六意識」掌管「思惟了別」,只是凡夫有「貪瞋痴」,「心境」相觸,就成了「染污分別」。若能究竟息卻「貪瞋痴」之「無明染污」,「六根」觸及「六塵」時,「第六意識」則轉為「妙觀察智」的「清淨分別」。亦即,緣於「清淨真如」,【善分別】諸法義,於第一義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