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見《苦諦》
偶思《息苦》
佛法的根本,在於止息「輪迴苦」;如何「離苦」,是佛法修証的根本。世間的息苦,在於追逐「五欲樂」,認為「擁有樂受」的當下才會沒有苦。但是「感官樂受」只是一時的,一旦消失了,壞苦、求不得苦就會現前。
人生也有許多「快樂」,比如旅遊、美食、聚會等等,都會帶來快樂,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些快樂終歸「無常」而「壞滅」,名為「壞苦」。比如鳳凰花開,驪歌又起,同學們互道珍重時,心中的不捨,就在品嚐「壞苦」。又如少女,自戀身材美妙,到了中年,再照鏡子時,驚嘆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當下才會感受「壞苦」。只是,我們眾生對「欲樂」的執著力很強,執取的當下,立即迷執在欲樂中,不會去感受「壞苦」,比如品嚐美食當下,唯樂無苦,感受不到「壞苦」。
當人們「閒來無事」,坐在樹下乘涼,會誤以為是「不苦不樂」的安逸,但是它的本質,其實也是「苦」,名「行苦」。只是人們沒有「智慧力」觀照到「行蘊」的無常,覺察不到細胞不停的在代謝,色身剎那剎那的在老化,頭髮不斷在新程代謝,身子也需要不停的清洗與進食,沒有一刻是「安逸」的,都是「行苦」。
《涅槃經》說:『凡夫有苦而無諦,聖者有苦有苦諦。』我們眾生感受「苦受」,總是期盼改變外境來息苦,比如被環境所苦惱,只希望「轉境」來息苦。不知「息苦」來自於接受當下的環境;或者想在禪定中不受其苦;但是「苦諦」的智慧不會在「禪定」中生起。「苦」的息滅,要從「身心」的「知覺與感受」中,明覺「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才能「見苦、息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