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人生感悟』(二)

《快樂的本質》、《鬧中的寧靜》、《聚散人生》、《再續前緣》 《快樂的本質》 當人們聚餐品嚐美食、唱歌跳舞時,感覺多麼真實,那會感受到世間假有,人生如夢?「人生如夢」之語,反而令人覺得「不真實」。然而,當滿足所追逐的快樂後,「滿足感」就退卻了,只留下「回憶、宣說」我曾經那樣快樂!心內的留影,何異於夢中的擁有?人們就是看不破虛榮,以致一生,乃至來生都在追逐「彩虹」般的「世間快樂」。 修行人則是相反,了知世間無常,人身危脆;世間的美食、官位權勢,所帶來的「苦樂感」,都只是福報所現,緣盡即滅,比如在聚會宴上,享用特別的美食,一旦曲終人散,即如過眼雲煙。 「世間快樂」或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者把「身心煩惱」減輕或排除說為「快樂」。比如「飢餓」獲得飽食說為快樂;或者排除心中的「空虛感」,比如去唱歌、跳舞。然而,這樣的「快樂」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在「轉移苦受」而已。也像是遺失心愛的東西會懊惱不已,當找回來時,就很快樂。但是找回來時,自身又沒增加什麼,卻有「快樂」? 何況世間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如影隨形跟著我們,注定跟隨一生。「永恆的快樂」何能存在於世間?人們所以被「苦」繫縛,在於不能接受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的事實,明明知道會衰老,就是希望「青春永駐」;「老死」無葯醫治,卻瘋狂的到處求醫延壽。即使是神仙,何能跳脫無常的摧毀?人們不願接受「無常」,想要永久不墜的「名利、青春」,「苦」就在妄執中不忍捨離中生起。 二者把「欲望的擁有或滿足」說為快樂。比如擁有新車、享有美食,或者成就了「企業家、運動家、藝術家」等等名位,都會帶來快樂。只是這些「世間快樂」都架構在「福報」的條件上;何況一旦「滿足」所追逐的「快樂」,所追逐的快樂就煙消雲散。世間為了這短暫的「樂受」,卻耗了無數的時間與金錢在追逐,還得被「美食欲望」繫縛在心,成了「樂受」的奴隸。一旦色身機能變異,比如胃病、牙病,或「福報」已享盡,無法再享有美食時,「求不得苦」就立即熾盛。 頭髮漸漸變白,老病漸漸到來,我們無法改變它,也不需要改變它,才不會讓「生理」的「苦」,延伸到「心理上的苦」。從「無常諦」上去接受世間無常,以及「色身」所帶來的苦;從而放下世間的戀執,放下「苦樂」的執取。「放下」的當下,無苦也無樂,「苦樂」只是假名,也當可以名為「修行」。 《鬧中的寧靜》 走進菜市場,叫賣聲此起彼落,在耳邊震響著 愛出頭的「妄念」,被「震響聲」降伏得不見踨影 想要買的「豆腐」,則緊執在心,未被震失 一旦執取外境 所繫念的「事相」,當下迷失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去分別執取,何懼忘失心中事? 對境不迷不取,「心相」則明明歷歷 動歸動,靜自靜,突顯「定心」覺照 一輪明月掛天空 離開了市場,「熱鬧聲」漸行漸遠 妄念卻紛紛探頭,「習性」深根蒂固 若不去理會「它」,猶如不理會「叫賣聲」 任它自生自滅 歷經幾回剖絲又抽枝 「妄想分別」興致漸消 再度走進菜市場,鬧哄哄的音聲依舊 心念卻漸趨於無聲 《聚散人生》 人生旅程中,聚散交織 有緣聚、有別離 有夫妻、父子、兄弟的親緣相逢 有短暫相處的同窗,也有一生的至友 多數為萍水相逢,或許此生不再相逢 人生的別離,時時都在重演 早晨醒來,離別了昨夜;青春,離別了童年;白髮,離別了黑髮 乃至 親人死別 未來某一天 自己也會與此生中 深刻的人事物、風景 揮手道別 問自心,爾後將歸向何方? 生命方向的規劃,刻不容緩 道一聲:阿彌陀佛! 遙望歸鄉 《再續前緣》 世間恩愛夫妻,或有發願來生再續前緣,以為來生再生為人很容易;事實上,可能經無量劫還未必能再續前緣。我們每個人都有各人的別業,今生結為夫妻、子女,只是在別業中有著一時的「共業」;這樣的「共業緣份」才可能再續前緣,也非常不容易。比如夫妻中,一個好善樂施,一個樂於官場爭名奪利,來生有可能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三惡道中;要再生為人道,非常不容易,猶如盲龜在大海中,穿過浮木的木孔,那般的難。兩人又要能同時生為人道,又能生於同一時代、同一個地區;這種親緣再聚,恐怕是無量劫之後了。 現世中,兩人若是共同行善升天,或親近三寶,發願求生佛國淨土,來生再相逢的因緣就容易了。在《雜寶藏經、卷五》:『舍衛國,有一長者,作浮圖僧坊(造寺院),長者得病,命終生三十三天。婦追憶夫,愁憂苦惱,以追憶故,修治浮圖及與僧坊,如夫在時。---』妻子因為憶念長者,就接下長者未完成的造寺院工作。 長者以「造寺功德」而生於三十三天,心生歡喜,在憶念塔寺時,就以天眼遙觀塔寺,看到他的妻子在維護塔寺。就從天上下來,對妻子問候安慰。其妻則說:「你是誰?怎麼這樣對我說話?」長者答說:「我是你的丈夫!」其妻說:「既然是我的丈夫,就應該前來和我交會親近。」長者說:「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想要再成為我的妻子,就要精勤於供養佛及比丘僧,命終之後,生我天宮,才能以妳為妻。」其妻依於長者的話,以供養佛、僧功德,【發願生天】。命終後,即生三十三天,結為夫婦。並且一同到佛陀那兒聽聞佛法,証得須陀洹。 兩人若共同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轉「世間緣」為「出世間法緣」,即使往生「凡聖同居土」也有五神通,也就能再續「法緣」同登聖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