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偶思:
偶思:
一。「聞思修」的「思」,有二種過程:一者「概念」尋察,念頭會來來去去。直至「心」漸漸能「活在當下」,才能轉「尋察」為「伺察」,念頭不再來回浮動尋找。如貓捕鼠,老鼠的一舉一動,都在貓的注視中;也才能轉「概念」為「正念」。
「活在當下」最大的障礙,在於「攀緣習性」、「妄想分別」難以止息。必須透過「靜心、禪觀」來淡化。若是憾動不了「習性劣習」,就得回頭修「懺悔」,以及廣結善緣,長養「善根」。4/23
二。我們眾生,早晨睡醒,總會感覺明天的太陽,一樣會升上來;感覺不到「無常」剎那在遷流。若能活在當下,當會親切感觸生命如少水魚,隨著呼吸,一呼一吸的在走向「臨終」。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偶思「覺知」的陷阱
「心性」本然「定慧」圓融,因為「無明」而迷失;在「迷失」中,我們感受不到「無明」,迷失在「無明」中而不能自知。如何「覺知無明」的存在?必須先讓心緣住「所緣境」,比如緣住「呼吸」或「佛號」。「禪宗」則是緣住所參的「公案」,「法門」的行持內函雖然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依於「所緣境」來成辦則是相同。
在「觀呼吸」中,當忘失了「呼吸」,即是「心」被「無明」給牽走了。「覺知」忘失了「呼吸」,即「覺知」被「無明」給牽走了;必須把「心」拉回來緣住「所緣境」,令 「覺知力」增長。「覺知力」增長一分,「無明」即消一分。
「覺知」拉回來後,有一個「陷阱」。「覺性」本有,「覺知」則是有因有緣生,有因有緣滅。所以不可因為擔心再失去了「正念」的「覺知」,就刻意的把心安住在「覺知」中。當失去了「覺知」,就回到安於「所緣境」就好,不要「定住」那個「知」上,不要去呵護那個「知者」。刻意去「定住」那個「知」的「心念」,本身即是「妄念」。「心」只要「所緣境」不忘不失,「覺性」就像日漸東昇的旭日,破除晨霧中,「無明習性」就在淡化中;「禪定」自然增長,「觀慧」自然增長。
《圓覺經》:『知妄即離,不作方便。』「不作方便」是說「正知」是「心性」隨緣所現的「般若覺照」;就像走在街上,「覺知」車子過來時,會自行閃開,不要把「知」當成一個「方便法」。即使已「離妄」而覺,也不要呵護著那安祥的「明覺心」,「明覺心」乃心性本有;因此,離妄即覺。
「觀呼吸」的修習,最初會常忘失「呼吸」,也表示「定慧不足」。由緣住「所緣境」來修習,旨在瓦解「無明」引生的「妄想習性」。在精進中,不斷的拉回重零開始,「妄想習性」就漸漸瓦解;「定慧」就在增長中,「般若明覺力」也隨之增長;「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長。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念佛」求生淨土,是否以音聲求我?
主題:《金剛經》說:『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有人以《金剛經》所說,來看看「念佛」求生淨土,是否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則是「著相」,執相為實有,迷在相上;沒有「無常觀」、「緣起實相」的「空性般若」,無以見本具的「佛性」,所以「不能見如來」。
「念佛法門」是「特別的方便法」,目的有二:一者,一心念他佛,令心淨盡妄想分別時,能見「自性佛」。當見「自性佛」,則一切心念所起「心相」,都是「自性」所顯的妙相。猶如「海與浪」,一切浪都是大海所現,本質一樣,只是「相」上不同而已。《金剛經》的智慧,在於「空性智」,明見「全浪歸海」,浪海不二;「念佛法門」的見「自性佛」,証得「是心是佛」,了達「大海」無礙隨風起一切浪。前則是講「性」,後者講「相」;有了「空性智」,則「性相」法爾不二,只是方便不同罷了。
二者,未能見「自性佛」,也能相應如來悲願。就像我們必須經過「學校」,聽聞老師教學,比如考上台大,才能學有所成。【求生極樂】即是到那兒去成就所學,成就「性相不二」,以及學習如來的大悲願。不同於世間妄執「世間相」為實有,所修都會流向「生滅法」,成不了佛道,所以是「行邪道」。「行邪道」指的是「不契成佛」之道,不是指「害人」的邪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