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偶思『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一則故事。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他在上堂說法的時候,有一個老人經常來聽法,聽完了也就隨著大眾離開。有一天,這老人聽完經卻不離開,百丈禪師就問:『站在那兒是什麼人呢?』老人就說,他自己過去在迦葉佛的時代,曾經住在這座山,當時有學人問他說:『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他回答說:『不落因果。』要注意喔,『不落因果』就等於說不會落入因果定律當中,這樣就是『撥無因果』的大邪見了!結果就因為講錯這一句話,五百世都墮落作野狐狸。
有情在世間,有「身、語、意」的造作,就會有業,就會「因果業報」。如所謂「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三時繫念》:『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是屬於「無生懺」,悟到「罪業」空無自性,悟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才能不被罪所繫。但是不是說証「無生」,就沒有因果業報」,在「有為法」的世界中,一切造作,不昧因果,而是「心」不被「因果業報」所繫縛。類似發心當志工,雖然勞心勞力,卻法喜充滿,不同被迫勞動者,感到身心皆苦;「無生懺」則是安住於「無生智」中,不被「業報相」所擾亂。
《中論》『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學佛者」要能善分別「俗諦與真諦」,才能深入佛法,才能明了世間業果,不昧因果,以及出世間第一義諦中,則無因緣果報相。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世諦故,分別說有果報,非第一義。第一義中,不可說因緣果報。何以故?是第一義,實無有相、無有分別,亦無言說。』
又如《心經》:『是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都在闡明「第一義諦」中,無一切相,這是從「真諦」說。
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外道』
偶思『外道』
「外道」這個名詞,最初是指「異教」,現今外道指佛教以外的道,或以「三法印」來分別是否「佛教」。若以「般若智」來說,「心外求法」即是為外道。佛弟子若是還未悟「心性本然具足佛性」,也會心外求法,也會歸於外道。「外道」一詞,也就含攝對佛弟子激發「精進心」。
「學佛者」初學時會去分別佛教的殊勝處,會執著「佛法」這個標誌。猶似「世間專利」是獨有的,不容侵犯。「世間專利」是在保護個人的創作,有著「自我」不容侵犯,不容仿冒、盜版。「佛法」講求「無我大悲」,利益一切有情,與「世間專利法」的精神完全相反。利益一切眾生的法,在佛教來看,不會挪為「智慧財產權」。
佛法的義理非常高超、殊勝,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異教」會挪用佛法的教理成為自身的赴理,比如「印度教」。現今被認為的「異教」眾多,如「一貫道」、「妙天、妙禪」,也都會挪用佛法名詞。佛教之教內人士為了維護「佛教」不被傷害,必須區隔,會用「外道」一詞來作區分。
「佛法」講求「無我、人、眾生、壽者相」,願一切有情共証佛法,同証涅槃智。這「涅槃智」,若是被「他教」改成其化名詞,只要不改變「証涅槃」的本質,何需執著「涅槃」一詞呢?何需執著「名言分別」呢?個人想法,只要不誤解佛法之法義,不詆毀「佛教」,不傷害「佛教」;以「他教」名義,弘揚佛法之實,利益他人,何需去排斥呢?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