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唯識所現,心能轉境》
《唯識所現》
兩人坐在河邊觀賞「河中月」,所感知的「月亮」,卻是各各不同。我的「月亮」不會是你的「月亮」,因為「識心」不同,也正是所謂「唯識所現」。一人往東走,「月亮」就會隨著他走;一人往西走,「月亮」也隨著他走。每個人都帶走自己的月亮,但是天上的月亮依然掛在天空;河上的月亮,隨你的「心識」在那兒。
一件事不免有「正反兩面」,比如以「樂觀心」看「志工」,感到「為善心樂」,看到別人快樂,自心就快樂。以「負面心態」來看,認為怎麼不利用時間享樂,反而去做勞心勞力的苦差事,是愚痴的,他的心就不會有前者那種愉悅的快樂。兩者的心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三界唯心」,果報也就不同。
「心識」決定了「心」的世界。當「心識」相應「殺盜淫」,「地獄」自現於「心」。唯是「善心」的「心識」,「地獄」就無緣顯現。當「心識」相應「十善業」,「天宮」不求自現於「心」。若是心若是繫念「佛法僧」,「清淨國土」即現於「心識」中,如是「萬法唯識」。同於《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心能轉境》
「凡夫心」不免隨境而轉,去佛寺禮佛,看到佛寺莊嚴,佛相莊嚴,即生起仰望心、皈依心;看到法師的威儀,即心生「恭敬心」。聞到美食香味,就生起「食欲」,想到「酸梅」,口生涶液,都是「心隨境轉」、「境能轉心」。
聞到「美食」香味,生起「樂受」,就會觸發「八識田」種子,憶想過去的美味,若是生起執愛,「心」就隨境轉。越是去想,「執取心」就越強大;若不能當下滿足擁有,「心」就會有「求不得苦」,若要息苦,就得「以心轉境」。
「轉境」要依於「般若」,比如觀照「美味」來自「因緣和合」,雖有而短暫。美食嚥過喉嚨,美味盡失,化成屎尿,臭味熏天。「執取心」若歇,轉「執取心」為「般若觀照」,「苦」即隨之而歇。
「般若智」尚未朗照前,「智力」轉不過「執取習性」,會兵敗如山倒。成敗在於「定心」強弱,「定心」強,才能不被習性所轉,念與念之間,才有空間讓「般若慧」流入心中,明照「識心」無常無我,歇下「執取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