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業的本質

(一) 業報差別 每個人一出生,一生的命運就像是被一條無形的軌道所規範。這條無形的軌道,掌控著富貴貧賤、吉凶禍福。這當中的差別,佛法稱為「業報差別」。 《佛說三世因果經》說:「欲知過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作者是。」現生的富貴貧賤是業果,由過去造作而來;未來的業果,則依於今生所作的善惡業而定。佛弟子明白「業」的本質,所以會甘心承受所造的業。 (二)業識相續 有一首偈語說:「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的「業識」從過去延伸到今生,也會由今生延伸到未來。我們的心具有「能藏」、「所藏」與「執藏」的功能。比如今天認識了你,心就儲存了這個概念,這是心的「能藏」功能。所儲存的慨念要放在那兒呢?存在「心」,只是心是無形無相,也無量無邊,所以儲存的空間無窮無盡,猶如無限制的硬碟空間,這是心有「所藏」的功能。幾十年前的老朋友相見,還記得當時的一切,不會遺失,甚至於身、語、意所造作的一切善惡種子,都不會遺失,稱為心有「執藏」的功能,能夠對業的種子執持不失。 (三)【心能轉業】 每個人的「善惡業報」全是自心所造,想要轉惡業為善業,就得從自己的心念來轉。比如轉「貪」為「施」、轉「忌妒」為「隨喜」、轉「懈怠」為「精進」等等,而非求於佛菩薩消除我們的罪業,佛菩薩的加持力只是「助緣」。 任何心念,都會改變原來的業力本質,就像一條河流,滴下一滴化學物質時,這條河的本質就隨著這一滴化學物質而改變了。也如射出的箭,在過程中會遇到風力而影響方向與力道。說明「業」的本質是空性,非固定不變,當下心念能改變業力。未來是福是禍,就決定在當下心念如何去轉。 (四)成熟的「定業」 「業」有定業、不定業。「不定業」可以透過懺悔、改過來消除。就像做錯事後,誠心改過道嫌來解除。 「定業」有成熟、不成熟。比如石頭投向東方,投出去後,不再改變方向了,說為「定業」。但是過程中,若有強大風力干擾,雖無法改變大方向,卻能改變力道與軌道。 若是從「萬法唯心」來看「業」,「業」乃因緣生,亦當因緣滅。《瑜伽燄口》:『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若能成就自性本淨的「三昧力」,「心力」能轉「業力」。雖然在世間會有「業相」,已非「世間心」所繫縛的「業相」相提並論了。 《增壹阿含經》中記載有關「琉璃王滅釋種」的啟示。琉璃王為了報復被釋族的毀辱,於是興兵攻打釋迦族。世尊雖然三次阻止成功,最後也因為「共業」已成熟,再也無法阻止釋迦族被殘殺的命運。當時目犍連尊者問世尊說:「為何不用神通力將釋迦族人移安全的地方?」世尊向目犍連尊者說明「再大的神通力也敵不過成熟的業力」。目犍連尊者執意要救人,於是現神通飛入城內,將部分釋迦族人置於缽中,再飛出城外來見世尊,自以為已救出部分釋迦族,然而從缽中倒出來時,所有釋迦族人皆已死亡。 (五)業在何處? 《清淨道論》說:「世僅有苦,無受苦者;舍業而外,無造業者。」業有苦樂的現象,這些現象依於因緣所生,也會依於因緣而滅,不會有一個恒受業報的主體者。那麼,誰為業的造作者?又是誰來受果報呢?只能說在無明當下,起心動念的當下就是造作者;苦樂的感受當下就是業報的承受者。當中並沒有實有的「造作者」、「苦受者」。 在《清淨道論》中,那先比丘回答那蘭陀王所問業存于何處時說:「大王,不可以說業存於此變化無端的意識中,或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它以心色為依,在機緣成熟時自我表現出來;比如我們不能說芒果存於樹的某一個部位,而應說在一定時節裡,有芒果依樹而掛。」 兩木相觸會生起火,但是木中找不到火相。當二木因緣合和相觸,就可以見到火從木中生起。「業」也是如此,因緣具足時就會顯現出來。然而,在我們身中找不到業在那兒,猶如木中找不到火相。 在生命的流轉過程中,雖然有三世時空,但是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業識,或永不滅的我。生命流轉,只是依於因緣不斷的生生滅滅,找不到固定的生命現象。那先比丘舉油燈為例,燃燒了一夜的油燈,在最初的火苗並不等同于最後時分的火苗;但是火苗依靠同一盞燈而燃燒了整個夜晚。在這方面,唯識學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我們過去所造的業,成為今生的業因,比如過去世瞋心重的習氣,今生脾氣就會很差,就是種子生現行。如果今生發心長養成慈悲心,改變了這樣的瞋心習氣時,壞脾氣的業力就會淡化下來,乃至消失,這是「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如此的不斷的互為因果,在輪回的業識中,隨著心念不斷的變遷,不會有固定不變的業識。 (六)來生的業力牽引 業識在臨終時,如何來決定往生於何處?主要有三個力量:一者強大業力牽引;二者習性所造成的業力牽引;三者憶念所形成的業力牽引。 今生做了大善或大惡,臨終就會依於大業力牽引到善惡處。習性所造成的牽引力,如《雜阿含》中,摩訶男長者曾問佛陀說:「我等學佛、行善佈施,時時憶念三寶,如果不幸於意外中死亡,將投生何處?」佛陀慈悲的說: 「你不用害怕,也不用恐懼,大樹會順著斜勢方向倒下,河流會順低勢流下。你已長時間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臨命終時,會依于戒、施、聞慧的熏習力量而往生於安樂處。」這就是習性的熏習功用。 由「憶念決定」者:臨終一念的力量非常大,能決定於往生處。比如臨終的念,是求生佛國的願力,這求生的憶念能與諸佛願心感應道交而往生佛國淨土。若是憶念佛、法、僧,就必然往生於「與三寶有緣」的地方。若是臨終一念生起瞋心,瞋念的力量就會引生於不善處。「臨終助念」就是在幫助往生者當下生起正念,或念佛、念法、念僧的憶念,令亡者往生善處。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 心不能轉業。卽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卽能縛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