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色身滋養』
《瑜伽師地論》談『色身滋養』
《瑜伽師地論》談到色身後天的滋養時說:「云何彼所長養?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複增廣。」「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是後天滋養色身的要件。
【一.飲食】:《瑜伽師地論》說:「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消而食,由是因緣於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飲食不當造成疾病,大略有三方面:一者不能定時定量,暴飲暴食。二者吃到有毒的物質,比如有害的化學成份,或過期長黴菌的食物。三者吃飽了還未消化又貪吃,造成生理繁亂。
【二.睡眠】。「熬夜」或「過多睡眠」,都會造成身心失調。
【三.修習梵行】。「梵行」是指依於清淨的行為,與心靈愉悅,對壽命的滋養也最能「正本清源」。心念若是處在「貪瞋」中,就會影響生理的調和,比如爭勝心強,爭得面紅耳赤時,心臟就跳得很快,呼吸也急促,造成生理繁亂。
【四.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心」,「禪定」不但能令心寂靜愉悅,滋養色身,更能「調和身心」而治病。
至於「先天性缺陷」,或忽得「重大慢性疾病」如癌症之類的「絕症」。這類疾病與其說是遺傳基因造成,毋寧說是由自己過去的業力所形成,正如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懺悔改過」是消業的大方向。
「業」要受才會消,「重病」是「業」的顯現,不宜起心業抗疾病,可從「疾病」去探討自心的「偏見」,以「懺悔心」來看待疾病。
「疾病」現起時,也不宜墮在消沉的心態中,正好可以借疾病因緣,來檢查「業病」的根源;一切業病,無不由「貪瞋痴」引生。觀察自心的「偏見」,從而轉念,才能從根源消除,如轉「貪取」為「付出」;轉「瞋心」為「慈心」。觀念若能轉,業隨心轉,「病業」就算無法完全轉變,也必能改善。「疾病」也成了修行的「增上緣」。
《懺悔偈》:『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我們的心念所造出來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生,都是虛妄的,比如蓋一間房子、做一番事業,都是有生就有滅,終歸幻化,「罪業」也如是。若能具備「般若觀智」,觀照「罪業」來自「心」的妄見妄執,不執「罪業」實有,由此轉心而轉業。至於「心亡罪滅兩俱空」,得証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不二觀智」,「罪業」由此究竟淨化,此是聖者境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說:印度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患了風濕病,每病發時,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已有二十多年。後三年痛得非常嚴重,致使戒賢大師想要絕食入滅。由於戒賢大師對當時佛法的大力弘揚,廣度無邊眾生功德,感得觀音菩薩、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一起在夢中現身為大論師說明此病因,是因為過去世曾作過國王,沒有善待人民所造下的惡業。這些惡業,本來要受長劫的地獄報,由於功德無量,才只是呈現今的病痛。菩薩勸戒賢大師要安忍這個病痛,以及發願為眾生以及佛法慧命來弘揚佛法,日後就能病癒。
戒賢大論師乃是具備證德、證量的一代大師,尚且必須面對過去帶來的業報,何況是我們凡夫?我們在面對重大疾病時,所以會茫然無措,最主要因素在於「無法接受人身無常的事實」。人們把生命的中心放在擁有,一旦生了重病,才驚覺抓不住所擁有,也就不免心慌而茫然無措了。
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就談到十種善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眾生。
二者:勸他人不令鞭杖。
三者:讚歎不鞭打法。
四者:見不打者,心生歡喜。
五者:供養自己父母,及諸病人。
六者:見賢聖有病患者,瞻視供養。
七者:見怨病癒,心生歡喜。
八者:見痛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
九者:于痛苦眾生,起慈湣心。
十者:于諸飲食,能自節量。
以是十業,得少病報。
又談到造十種善業能得長命報:
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讚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被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起慈湣心。九者:見諸急難,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眾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