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法無多子》

《佛法無多子》 佛陀時代,佛弟子聽聞法義後,就到墳塚、樹下觀照、禪修,乃至証得「阿羅漢果」。所記憶的「法義」並不多,與現今「學佛者」講求滿懷「學識」,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則禪宗公案。臨濟禪師在黃檗禪師座下參學三年,不曾一問,後來接受睦州禪師的鼓勵,前去法堂請示「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前後問了三次,都挨了打。臨濟禪師百思不解,深感自己根鈍,業障太重,於是辭別黃檗禪師下山參學。 臨濟禪師到江西請謁大愚禪師,大愚禪師問說:「黃檗禪師有什麼法語教你?」臨濟禪師就說出「三次請問、三次被打」,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何處? 大愚禪師大笑:「黃檗啊!黃檗!你未免太老婆心切了,你為弟子這樣的解除困惑,而他居然還來我這裡問有無過錯?」臨濟禪師聽後,忽而領悟說:「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佛法無多子」,亦即「學佛」旨在讓人歇下煩惱執著、「明心見性」,並不需要去記憶那麼多的「名言」。只因眾生「妄想執著」,滿懷「名言分別」,成了「知見」葛藤,障蔽了心性;佛菩薩為了解開眾生心中葛蕂疑惑,才演說無量法義。 古德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廣大的「經論」只是應對「眾生心」的疑惑;自心若沒有那些疑惑,那裡還需要那些法呢?就如沒有「感冒」,為什麼還要去吃「感冒葯」呢?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世間學問」是無止境的在增長,比如,科技日親月異,「學識」隨著文明的進步,永無止境的在改變。「學道」則是相反,力求放下心中的「名言分別」,放下心中的「貪瞋痴」執著。 古德引導學人「參禪」,唯求直心,放下主觀知見,截斷一切妄流,方能「明心見性」。如峰禪師:「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心中「知見」若是不放,只會成了「所知障」,障蔽本具的心智。就如臨濟禪師,直到頓落心中的「名言分別」,解脫知見葛藤,方悟「佛法無多子」,開顯了本具的「清淨心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