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介子納虛彌》

《介子納虛彌》 世間有「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就有長短、大小、通塞等等分別。比如「介子」是很小的粒子,「虛彌」則是廣無邊的虛空;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虛彌納介子」是可以理解的,而「介子納虛彌」則是違反常理。當人們執著「世間常理」為「真理」時,「心」就墮在「概念」的框框中了,無法理解「介子納虛彌」,難以體會「心」的本能,乃超出世間概念。 「介子納虛彌」是「心性」跳脫「世間名言概念」的比喻。比如一則公案:江州刺史李渤問歸宗智常禪師曰:「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談否?」(堂堂剌史,也認為芥子納須彌,只是玄說) 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李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渤有省。 我們的頭腦就如椰子這般大而已,怎麼能容下萬卷書呢?「心」豈只能夠容下萬卷書,整個大海、高山,對「心」來說,用「置一毫於太虛」也無法形容「心」的不思議。如何打破「大小、時空」的概念,《楞嚴經、卷二》有說明。 我們在虛空中放「正方型」的盒子,盒子內就有「正方型」虛空;放「圓型」盒子,盒子內就有「圓型」虛空。當我們拿掉盒子,虛空那有什麼型狀呢?「虛空」比喻為「心」,而「方或圓」是心中的塵相;當眾生心現出「方圓相」,心就執有「方圓相」,被「方圓概念」所轉。又如在室內,所見就只是幾十公尺遠,到了外面看星星,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心」本無一切障礙,可近可遠;一旦現出「塵相」,就迷失「心性」的本能,就被「概念」給隔絕了。 世尊於是開示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迷己為物」乃迷失真心,為物所轉,比如迷四大為我,就會誤認「我」在四大中,把「廣大無際的心性」,執在小小的色身之中。 如何是「為物所轉」?禪宗有許多公案可以參考。如有僧問趙州:如何是佛?州答:『庭前栢樹』。又有僧問趙州:如何是佛?州曰:殿里底!曰:殿里者豈不是泥龕像?州曰:『是!』。曰:我不問這個佛。州曰:『你問哪個佛?』曰:『真佛』。州曰:『殿里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