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未貼)

從《圓覺經》看《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 《楞嚴經》與《圓覺經》有提到這個相關問題。《楞嚴經》中,富樓那尊者問:「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問:「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兩者皆指向「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 《圓覺經》答說:『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我們眾生妄執現象為實有,隨著世間生滅而生滅。就像太陽東昇西落、花開花謝,不停的在重覆輪迴。心中的念頭,也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想要停止下,也會身不由己的停不下來,就像轉動的眼睛,看澄靜的水,水變成在搖動;在行駛的船上,看靜止的河岸,河岸變成在移動,無法看清「澄靜的湖水」、「靜止的河岸」。 《圓覺經》說:『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還沒斷輪迴生死之無明,就無以體會心性圓滿覺性,也無以理清「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 《圓覺經》又說:『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即使已証阿羅漢境界,灰身滅智,「身心、語言」寂滅,這樣的偏空,依然還沒証到「大涅槃」。何況以「思惟心」來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那是不可能的事。 「思惟心」來自「六塵妄想緣氣」,都是「六根」觸及「六塵」所現起的「妄想分別」。用「妄想分別」思惟佛的境界,就像有眼病,看見虛空的種種幻相,生起種種幻想,本是虛幻罷了。也像在提問「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這樣的發問,只是依於「虛妄心」在推論。這樣的「推論」乃是「世智辯聰」,也是學佛的大障礙;但是眾生就是一時無法跳脫「世智辯聰」的思惟模式。 就「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這個「念頭」本身就是「無明」。「無明」沒有最初,所以也名「無始無明」。既然沒有最初,若問「無明」是那時候開始的?不是愚痴嗎?所以《圓覺經》說「不是正問」。 要如何明了「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圓覺經》說:『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要先斷輪迴的因,看清世間「冬去春來」種種生滅輪轉,無非眾生「無明心念」所現;以及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停的輪轉,心智要能清明不迷惑,不被「生滅現象」所迷惑;猶如在行駛的船上,不再被移動的河岸所迷惑。在日常「行持」上,得觀世間「空、苦、無常、無常」、「緣起實相」,歇下「愛渴」,方能斷「無始輪迴根本」。 若能明見輪迴之因,在於「妄想分別」,當能明了「無明」與「清淨心性」乃同時存在。只是「無明」屬於生滅,「清淨心性」乃不生不滅;當洞見「緣起實相」,淨除「無明」時,即獨顯「清淨心性」。此時,已頓悟「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何來「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之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