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淨穢分別》

《淨穢分別》 「經典」中,古德開悟後,明了「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後;「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分別習性」並不會因此立即消泯,必須從生活中的「六根」觸境來淨除「分別習性」。 眾生「喜香惡臭」,沒有人會想在廁所久待,這是無始以來的「分別習性」使然。古德則會去當清洗廁所的苦行工 作,如妙峰禪師志願當淨頭。除了做他不人喜歡的工 作來鍛鍊心志外,「廁所」也是息滅「淨穢分別」的莊嚴道場。然而,若是沒有生起「布施心」,就忍受不了強烈撲鼻的「臭味」,沒有「不垢不淨的智慧心」,就磨不掉「淨穢分別」。要能在「臭味」中,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方能不執其味,直至聞臭而不臭,才能消泯「淨穢分別」的「事証」,非滯於「不垢不淨」的「理地」所能比擬,也非一般凡夫所能堪忍受。誠是所謂「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楞嚴經》說:『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六根」元由「阿賴耶識」一精明所現,就像皮影戲,人物的動作千變萬化,都是由線牽動。「六根觸六塵」中,只要「一處」還歸心源,不論依於「耳根」的「觀音法門」,或依於「鼻根」息下「淨穢分別」」,六處就會一起息下妄見,所有的前塵污垢,應念銷滅,反歸心源。 《楞嚴經》又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若是尚未經過「事相」上的「逆緣」磨鍊,漸盡泯除;所謂「不分別智」,當是尚偏於「理地」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