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札記 佛法東傳初期,神僧特別多,與當時重視「修習禪定」有著直接關連。初期的禪法正是世尊大力提倡的「安般禪」,也就是「觀呼吸禪法」。《釋禪波羅蜜》是一部詳述由「觀呼吸」修習論典,當中明述修禪次第,如何証得「欲界定」,乃至「根本四禪」。 《六妙法門》的「數、隨、止」更是「觀呼吸禪法」入門要領。本文乃參考兩部法典所作札記。 《六妙法門》的『數』旨在令心專注在「氣息」,把「妄念紛飛」的心念栓住在「數」上,不令到處攀緣。數息時,讓「息」自然的出入,重心點則放在「數」上。不論數「入息」、「出息」,或「出入息」,都從一數到十後,再重頭開始數。以上的「數」是入手方便,也易被忽略它的妙處。「數」可深可淺,它是「覺性」的一個重要入門,通向古德所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數」簡單易懂,也就很容易被「習禪者」所忽略,難入它的無比殊勝處。 數「出息」的優點有三:身不脹滿、身心輕利、易入三昧。數「入息」的優點有:易入定、易斷外境干擾、易見內三十六物故、身力輕盛、易息貪恚等。 我們眾生「妄想習性」非常強大,總是數不久,就忘了數到那了,必頭重頭開始數。只要持之以恆,「攀緣習性」就會漸漸歇下,專注力就會慢慢增強,氣息也會漸漸調和。 氣息調和後,息會越來越細、越來越慢,身心也越來越安穩、詳和。漸漸的感覺「數數」很累,會想息下數的心念,順著氣息進出而已。這時候,就要放下「數息」,轉而令心「隨息」。 我們平常呼吸,一分鐘大約十八次。隨息時,「呼吸次數」若能降到大約九次以下,當能感覺「氣沉丹田」,氣息細而弱,乃至「心息相依」,是為「隨息」。若是在「隨息」過程中生起妄想,「細息」又會回到粗息,這是「攀緣習性」復燃所然。若要深化「隨息」,得觀照「世間空、苦、無常、無我」,淨化「攀緣習性」,方能深化「禪觀」。 當「心息相依」久了,心漸入顧寂靜,會連「隨」的心念都覺得累,會想捨掉「隨」的心念,就像很疲倦的人,一心只想歇下心念來睡眠。如《六妙門法門》說:『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粗,心厭欲捨,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應當捨隨修止。』這時候就要捨掉「隨」,才能令心入於「止」。 「數息」是息下強大妄想習性的方便,「心」處在強力「作意」中,念與念之間,沒有空間進行法義的「觀察」。「隨息」的特徵是「息」由粗而細,「心」已大大寬鬆,「念與念」之間已有空間進行「禪觀」,只是沒有「止息」那麼優勝。「止息」最明顯的特徵,《六妙門法門》說:『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 「止」是於禪坐中止息了妄念浮動,此時「氣」當滿全身,在一心中。於「一心」中,已空掉「呼吸」的進出,不會再感覺「身見」的存在。當能體驗「初禪未到地定」的「身心輕安」的覺受。氣息進非常緩慢,旁人已看不到他的胸部有在起伏。「心念」不受「身心」擾動,所以至為清明,由此進行「觀慧」修習,特別殊勝。 「禪定」的修習目的,在於作為「觀慧」開啟的方便。如果止於「數、隨、止」,那會流於「世間定」,不是修「禪定」的目的;要善用「止定」來進行「觀、還、淨」,才是「禪定」的目的。 『觀』有多元,有觀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如是色身無常;或觀心識無常,剎那不住;乃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五蘊無我,都名「修觀」。 『還』:反觀「觀心」,此「觀」從何而生?直至照見「觀」乃為了破除迷惑而觀。若是不迷,何需多此一舉?當依於「觀」照見「心」乃「不生不滅,非空非有」的本來面目;迷惑若滅,無「能觀、所觀」,「觀心」即自消。就像發心要登玉山,到了山頂,「發心登玉山的念」不用起心滅除,法爾消泯,名為「還」,還歸心源。 『淨』:歸心源,則「息妄歸真」,還「染」為「淨」,恢復本來,名為「淨」。比如觀「諸相是因緣」所生是「觀」;觀「諸相非相」是「還」;由「還」証「清淨真如」,名為「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