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禪觀初修》

《禪觀初修》 「禪觀修習」可以分「理觀」與「事觀」兩方面。「理觀」者,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觀「五蘊皆空」、「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由此對法義的勝解無疑。 「事觀」在於「由事達理」。比如世間既然「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為什麼我還愛執「名利、情愛」等等?能在面對世間「名利、情愛」當下,對「空、苦、無常、無我」是否已經過「如理思惟」,無疑 無惑;乃至「根境」相對下,逐漸不再妄執「世間名利」,是「由事達理」。若是沒有在「事境」上,透過「如理思惟」,如實感受剎那世間無常、無我,會只滯在「知解」上,就成了所謂「執理廢事」。 「禪觀」之初,總是妄念不斷,原因不外是「攀緣習性」深厚,猶如揮不走的螥蠅,揮之又來,妄念不斷的生起。若不修習「禪定」,就難以撼動這股「攀緣習性」。也因為欠缺「定心」,總是在妄念已現起很久了才發現妄念了;禪觀之初,觀察力很遲純。所以「禪定」是「禪觀初修」必備的要件。比如觀照「五蘊皆空」,「定心」若不足,就很難清楚的照見「五蘊」身心活動。「五蘊」流轉非常快速,「心識粗」就觀察不到,更不用說「照見五蘊皆空」。比如品嚐一口咖啡當下,我們能夠照見「心」在執取嗎?要能照見「執取心」,才能進一步以「空觀智」瓦解「執取」。 「初修禪觀」,尚未有「般若觀慧」前,首在淨化「強大的妄想習性」,增強定心。方便有多門,「觀呼吸」與「持名念佛」是常見的法門。「觀呼吸」又名為「安般禪」,佛陀時代,「觀呼吸」與「不淨觀」被稱為「二甘露門」,是修習「禪觀」不可或缺的「行持法門」。 我們只要活著,就有「呼吸」,不會忘了呼吸。只是人們除了生病外,很少會去觀察進行中的呼吸。原因在於我們凡夫的心念時時都在追逐外境五光十色,不去在意它的存在。反正不去管它,也不會因此沒有呼吸,也實在想不出「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觀察呼吸」?也就失去了令心性「返樸歸真」的因緣。 「呼吸」影響我們的身心至大至極,牽動著生理與心理的互動,比如我們生氣時,呼吸是急促的、粗糙的;心境平靜時,「呼吸」是祥和的、平順的。因此,「呼吸」不但在修証上,有著直接又緊密的影響,更能依於「呼吸狀態」檢視「定心修習」是否進步。「定心」越寂靜,呼吸越緩慢,當一分鐘「呼吸」降至「九次」以下時,所謂「氣沉丹田」、「身心輕安」,自然不在話下。此時,具備了「觀慧」的定心。 最初定心修習,也覺得沒有什麼特效葯,就是發現「呼吸」跑掉了,就從頭開始,不斷的讓心從零出發,不斷扞捶頑固的「妄想習性」。所要具備的條件,也只是磨不掉的「道心與毅力」。 「觀呼吸」最初用「數息」方式,才能有力制止妄念。數息時,不論數「吸」或數「呼」,或數「一吸一呼」為「一數」,皆無不可。要領在於「一呼一吸」皆能清明在心。只要清明在心,恆持不斷,「定心」就會漸漸增強。當定心增長後,再轉為「隨息」。當中的「修習要領」,也不外對「所緣境」正念正知,淨念相續」。 從「觀呼吸」修得基本的「定心」後,再延伸到生活中的「身念處」來修習,進一步增長「定心與觀察力」。如《中阿含經》:『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我們的「身體的動作」由「作意」驅使;「意念」速度非常快,最初「定心」不足,難以清明觀察到,看不清「意念」,但是可以感覺「身體的動作」。所以最初學習,必須放「慢動作」來觀察,比如手慢慢伸出去,去覺知伸出去的心念;漸漸的明見覺知,「觀照力」就會越來越敏捷。又如走路時,「正知」走路,舉凡舉手投足的一切起心動念,令心明了。我們凡夫的定心不足,雖然知道在「吃飯、走路」,但是「知道」的那個「意念」,是不清晰的。要能清晰,就得下一番觀照工夫,才能明利「觀察力」。 「觀呼吸」過程中現起妄想時,不可起心對抗妄念,只要「覺知」到妄想就好,「妄想」就消亡於「覺知」中。只要恆時「正念正知」,覺性就會從中生起,「妄想習性」就會自然的漸息。只要「正知」相續,「妄想習性」自會漸漸淨化,就如光明漸起,黑暗就自然的漸漸消退,由此增長「定心」。 《唯識學》以「四尋思觀」可作為「禪觀」在「觀慧」上的修習。「四尋伺者」:名尋伺、事尋伺、自性尋伺、差別尋伺。 『名尋伺觀者』。觀察一切諸法皆依「假名」安立,方能不執「名言」為實有。 『事尋伺者』。明白外在的山河大地與內在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因緣合和,沒有永恆的本質。人們所遇到的一切「事相」,都「依他而起」,皆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當因緣散了,一切內外界現象也隨之而滅。 『自性尋伺』。觀諸法依緣而有,其性不可得,如影像、水中月。觀「緣起性空」、「五蘊皆空」,即是「自性尋伺」 『差別尋伺者』。善分別諸法「自相與共相」來契入「平等性」,由此能伏斷分別計度的執障。比如「智愚」、「迷悟」、「男女」等等差別相,都是世俗上的安立假名,都只是名言設施,非實有;既然都非實有,豈有「差別」上的實有? 「禪觀修習」的檢視,可以時時自問:「放得下眼前的名利嗎?」「若已要永眠今宵,不再會有害怕心嗎?」當能能檢視出「禪觀修習」的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