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六度》看人生

《六度》看人生 人們的一生的「富貴貧賤」,「苦樂興衰」,都由「業力」在支配。比如有人開公司當老闆、開名車,有人只能領薪水,這是「福報」差別,「心性」了無差別。一般人都以為能開公司,是自身本事。然而,沒有過去的「福報」,不說「開名車」,想吃一碗飯,都了不可得。我們當下所擁有的「名位、財富」,是業力變現來的,只是我們沒有智慧觀察到而已。眾生都誤以為「完全是自己能力」來的,是理所當然的,也就忽略了「修福」的重要性。 我們一旦進入晚年,回首看「人生意義」時,會特別感觸「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這句話。想想我們出生時,空空來;死亡時,也空空去,能帶走的就只是「如影隨形的善惡業」跟著你。回想過去無知所造的「惡業」,也已後悔莫及;想到有幸造作的「善業」,就會有所安慰。只是已到了晚年,人生已無法重來,只把握現有的短暫時光。 如何創造「完美的善業」,也決定了「人生意義」。我常以「六度波羅蜜」來迴觀人生。 【布施】是付出、給予,包含時間、金錢、勞心、勞力的付出。比如我們回報父母多少?對家庭、社會、國家付出多少?關係著「臨終時」是否心安的根本要素。 「福報」從「布施」來,若是籍口不肯對「父母、家庭」付出或少付出,他的人生是「自私自利」的,「我執、我貪」會是很強的人,未來是可悲的少福或無福者。 【持戒】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的自我警愓。「不持戒」就很難察覺自己犯了多少無知的罪業」。我常在「回首來時路」,懺悔年少時所造的無知惡業;現今也只能力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來懺悔。 【忍辱】是遇到「非理」的對待,依然能夠理性的用「忍辱、智慧」來面對問題,避免「情緒化」帶來煩惱。「情緒化」會引生「我執、我瞋」,「般若正念」也必隨之隱沒了,稍不慎也可能就做出後悔的惡業,摧毀了美好的人生。 【精進】也能是勤修「六度」不懈怠。人性有著「懈怠習性」。不自我精進,很容易就墮入懈怠,好逸惡勞,會把過去世所積的「福報」給消盡。「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時時保持「精進心」,「道業、福業」才能綿綿增長。 【禪定】是指心念清明不雜,能清明的觀照世間複雜事物,就能作出比較正確的判斷,也會展現出「理性、穩重」的性格。「定心」不足的話,觀察事物,心念就會閃燦不定,就像暗淡的燭光一閃一閃,看不清事物真相,性格也會輕浮氣躁。具備「禪定的性格」,也才能從「起心動念」中,照見不易覺察到的「執念」,也才能放下執念,展現「智慧的人生」。 【智慧】是解開煩惱的鑰匙,令心靈自在的人生。有了「布施、持戒」的「正知見」,並修習「忍辱、精進、禪定」,「生命智慧」就在當中成長,「貪瞋痴煩惱」也會在當中逐漸淨化。 「生命」在「六度」的實踐下,不談深奧的「解脫智慧」,人生也當會是燦爛不空過。反之,生命中沒有「六度」,會是一身「染業」,活在痛苦的惡業中;未來的生命,也會暗淡無光。 我時常在「靜坐」中,回首人生路,深感有幸能得「聽聞、奉行」佛陀教法,看清了世間無常的真相,理清了生命要走的方向。一路走來,雖然說不上有什麼成就,至少還能感受心安,尤其是「皈依了彌陀」。感恩佛菩薩之餘,不由道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