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六祖壇經》見性成佛
偶思《六祖壇經》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又引用《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所言「佛」指人人本具的「清淨心性」的「法性佛」,而非「福慧圓滿」的「報身佛」。
又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本來清淨」表示當前「眾生心」的「貪瞋痴」障蔽了「清淨的心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是以此「理地」的「本具清淨心」作為成佛的「因地心」。與《觀經》:『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六祖壇經》說:『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雖然「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是眾生無始以來的「貪瞋痴」煩惱,把「清淨心性」給障蔽了。若息卻五蘊所延生的種種煩惱塵勞,「般若智慧」即現前;爾後,一切身語意,舉手投足,不論吃飯、穿衣、喝茶,念念都不離自性的妙用。若能了悟這個法諦,就念念導歸「菩提自性」,名為「無念、無憶、無著」,「心念」不再被「妄想分別」所左右。如是緣於「清淨心性」觀照一切法,如波浪歸海,不取不捨。由此明心見性,趣向成佛,名【見性成佛】。
在日用中,「見性成佛」的見地,若迷失於待人處事,則墮回煩惱的眾生道。所以《六祖壇經》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就我們「眾生心」來說,必須在「正念正知」的觀照時,才會流向「念悟」;多數時間中,「心念」皆流於「念迷」,六根對六塵,當下被習性所轉,迷失「無念」般若,而且迷得很深,因為眾生「煩惱塵勞」重。
「無念般若」的朗照,與「煩惱塵勞」的障蔽,兩者乃互為消長;深化一分「無念般若」,即淨化一分「煩惱塵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