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偶思: 一。「聞思修」的「思」,有二種過程:一者「概念」尋察,念頭會來來去去。直至「心」漸漸能「活在當下」,才能轉「尋察」為「伺察」,念頭不再來回浮動尋找。如貓捕鼠,老鼠的一舉一動,都在貓的注視中;也才能轉「概念」為「正念」。 「活在當下」最大的障礙,在於「攀緣習性」、「妄想分別」難以止息。必須透過「靜心、禪觀」來淡化。若是憾動不了「習性劣習」,就得回頭修「懺悔」,以及廣結善緣,長養「善根」。4/23 二。我們眾生,早晨睡醒,總會感覺明天的太陽,一樣會升上來;感覺不到「無常」剎那在遷流。若能活在當下,當會親切感觸生命如少水魚,隨著呼吸,一呼一吸的在走向「臨終」。 「無量眾生誓願度」 「初發心菩薩」雖然有發《四弘誓願》,但是尚在凡夫位,「心」被「貪瞋痴」所左右,很容易被眾生度過去,而不是度眾生,只能種下「菩提種子」,沒有「智慧力」、「威神力」。也就做不到觀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地藏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在「因地」,只能先發「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指眾生本具的「清淨心性」。一切「眾生心」無不深染「我貪、我瞋、我痴、我慢」,脫不了「自私、自利心」,故名眾生。因此,淨化「我貪、我瞋、我痴、我慢」即是「度眾生」。 淨化一分「貪瞋痴、我慢」,就散發出一分「慈悲喜捨心」,比如自心快樂,身邊的人就會感染快樂。自心貪瞋心重,就會散發自私自利的行為,令人遠離不樂接近。亦即,眾生在「因地」修習「六度波羅蜜」時,同時就在度眾生。直至圓滿「清淨心」,當如《地藏經》:『---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開啟無量功德藏,化身於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化度無量無邊眾生。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壇經》無念

《壇經》無念 《壇經》:『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是《壇經》的宗旨、目標。又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以無念為宗」即是依於「無念行」來入佛知見,成就佛果。若能「悟無念法」,就能在成佛的理地上,暢通無疑。因此,証得究竟「無念」,是佛的境界,如澈悟大師:『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即使「等覺菩薩」還未証「金剛喻定」之前,猶有「變易生死」,就尚無法究竟「無念」。 《壇經》:『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又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也當是《壇經》所說的『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者」,無二相、無能所,唯是「一真」,也名「真如自性」。「無念者」指已體驗「真如自性」,一切念皆從「真如」而出,如海與波,泯息二元相對時,「海波」無二,即波即海。「於念而無念」的「於念」指「見聞覺知」之念;「於念而無念」則指一切「見聞覺知」之念,皆無染污,皆歸源於「真如自性」。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或有誤解為「不起一切念,是無念」。如《壇經》中『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因此回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旨在說明「無念」不是沒有念,只是無染污、分別念。 「真如自性起念」即見「本心」,如《壇經》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所以能依於「真如自性起念」,就必然『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同眾生之「根境」相觸所起的分別念。如《楞嚴經》中的「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即是「真如自性起念」,非「六根六塵」相觸所起「分別念」。 《壇經》明示「無念行」來直登「佛果」的明燈路徑,如何修習「無念行」?《壇經》:『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在生活中「根境相觸」,心不染污於外境,念念任運無住,自在解脫,名「無念行」,非【離】六塵而有「無念」。 「無念」的修証過程,也名「無分別智」,過程當中有著許多的岐路,值得我們警惕。《攝大乘論》談到「無分別智」必須具足五要素: 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一、離無作意故。「無作意」者,比如熟睡、昏迷、全身麻醉,就不會作意。這類「無作意」不是「無分別」的「無念智慧」。「無分別智」中,並不會失去「覺性的明覺」,只是不起分別。 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禪定」中的「二禪」以上,「心念」都已超過了「無尋無伺」,已沒有「尋伺」分別的浮動了。這類「禪定無分別」,並不是「無分別智」,因為退定後,「妄想分別」依然會再現起。 三、離想受滅寂靜。「想受滅」乃聖者進入滅「想受」之蘊,所以不是「無分別智」,乃在「偏空」中,沒有「無分別智」的隨緣顯妙用之功用。 四、離色自性故。指不能把「石頭、木塊」這類無知覺得「色質」,說成「無分別智」。 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真義異計」指聽到「心性如如不動、心性本具無分別智」這「聖言量」時,心中了然無疑;但是,這「明瞭相」並不是「無分別智」。因為「無分別智」乃「無相無住無念」,心中的「明瞭相」則是「有相有住有念」,並沒瓦解「名言分別」。以「解」為「証」者,即是墮在「離於真義異計度」。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起心動念』的「覺知」

『起心動念』的「覺知」 「清淨心性」本然不垢不淨,與一切染法不相應,無一切境界之相;本然不起妄念,無念、無相。然而,「眾生心」迷真執妄,不守自性,也就隨緣而起無量妄念。 「修行」即在破除「迷真執妄」,回歸「清淨心性」。「無念」猶如是茫茫大海中,回歸故鄉的燈塔。過程中,需要「明覺的般若智光」照亮路程,需要在「起心動念」中,照見每一個「念頭」都能明覺正確的方向、正確的路。一旦失念於「起心動念」,就無以開啟「般若智光」,明覺回歸的路,「無念」明燈,也不存在於當下。因此,觀照『起心動念』的覺知,是一切修証不可越躐的次第,才能不滯留在概念。 「無念」是妄想無分別之念,無染污之念,不是沒有念。就如六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從「根境」相觸的「心念」中現起「般若覺照」。「心」若是迷失「起心動念」的覺照,何能回歸「清淨心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