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偶思『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偶思『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一則故事。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他在上堂說法的時候,有一個老人經常來聽法,聽完了也就隨著大眾離開。有一天,這老人聽完經卻不離開,百丈禪師就問:『站在那兒是什麼人呢?』老人就說,他自己過去在迦葉佛的時代,曾經住在這座山,當時有學人問他說:『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他回答說:『不落因果。』要注意喔,『不落因果』就等於說不會落入因果定律當中,這樣就是『撥無因果』的大邪見了!結果就因為講錯這一句話,五百世都墮落作野狐狸。 有情在世間,有「身、語、意」的造作,就會有業,就會「因果業報」。如所謂「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三時繫念》:『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是屬於「無生懺」,悟到「罪業」空無自性,悟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才能不被罪所繫。但是不是說証「無生」,就沒有因果業報」,在「有為法」的世界中,一切造作,不昧因果,而是「心」不被「因果業報」所繫縛。類似發心當志工,雖然勞心勞力,卻法喜充滿,不同被迫勞動者,感到身心皆苦;「無生懺」則是安住於「無生智」中,不被「業報相」所擾亂。 《中論》『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學佛者」要能善分別「俗諦與真諦」,才能深入佛法,才能明了世間業果,不昧因果,以及出世間第一義諦中,則無因緣果報相。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世諦故,分別說有果報,非第一義。第一義中,不可說因緣果報。何以故?是第一義,實無有相、無有分別,亦無言說。』 又如《心經》:『是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都在闡明「第一義諦」中,無一切相,這是從「真諦」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