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略解《一實境界》之修証
略解《一實境界》之修証
『一實境界』是心的實相,也是禪宗所証的「明心見性」。《占察經》:『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如何來修習「一實境界」?《占察經》:『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爲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相似於《大乘起信論》所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也稱為「一心二法門」。
『真如門』」從「本體」看「相用」,顯真無妄,相似『真如實觀』。『生滅門』則是去妄顯真,從「相用」上的生滅,悟入如如心性,相似『唯心識觀』。這兩門都總攝一切法,也就是任何「一門」都能共達「心的實相」。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
時時從「行住坐臥」中去觀察「身、口、意」的心識活動,都是「唯心」所現;或從「六根對六塵」所現的一切境相,皆是唯心所現。當知,一切外境,法住法位,無好無壞;會有「好壞、長短、美醜」等等分別,都是自心分別。細觀唯心所現,並且綿密相續,不可令心墮在妄想境或「無記」中失去「唯心識觀」的正念。直至,隨心念所到之處,覺察一切境相唯心所現。念頭雖然念念而過,心念「無住」,猶如水流無間,也如燈燄相續;不論動靜,皆能了知「唯心識觀」,名為「色寂三昧」。
《占察經》:『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証得「色寂三昧」後,還得繼續深入「止觀雙運」。
修習「信奢摩他觀心」時,要先明白「心性圓滿不動」,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本然清淨,遠離一切妄想分別的本質,是「奢摩他觀心」。
『習信毘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觀照「心的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當心識離開外境,心中若再想起花時,心內立即現出花相,即是「內色」。不想時,「內外色」也隨之而滅了。觀佛身無量莊嚴相,也如是觀。一切莊嚴相依心而有,心若止息緣想時,一切相也隨之而滅,如幻如化。猶如明鏡,物來顯相,物去不留。
《占察經》:『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占察經》:『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
修習「真如實觀」前,必須具足「心性無生無滅」的勝解,以及「見聞覺知」乃緣生無性的「般若智」,才能對境不起妄想分別,入於空寂之境,體會到「空三昧」。只是體會「空三昧」,尚未証得,故說「相似空三昧」。
「相似空三昧」中,「受、想、行、識」粗分別相已不現前,亦即能「照見五蘊皆空」,安住在空寂性中;在這個保任期間,也需要有「大善知識」守護。因此,直修「真如實觀」不但善根條件要深厚,福報也要很好。這類行者,猶似禪宗的「上上根者」。
《占察經》:『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的修習者,當中有二種不同根性:利根與純根。
一。「者利根」是指對一切妄想境界,已能明白唯心所現。對境相虛妄不實,如夢如幻,能夠信解無惑。「陰蓋」是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利根者」五蓋覆障少,所以少貪、少嗔、精神好,心地柔軟,掉舉與疑蓋也少,身心不易受到外境所干擾。這類善根者,可以由「真如實觀」直接下手修習。
二。「鈍根者」智慧比較鈍,悟性低,對現象如幻,萬法唯心的義理,尚無有智慧力去融通。在世間的煩惱上,也比較看不破,煩惱多。這類的人要先學「唯心識觀」,令福慧增長,待立下根基後,再轉學「真如實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