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檢視「當下一念」、『睡前一念』

檢視「當下一念」 《那先比丘經》中有一則故事,當時的國王向那先比丘說:「人生在世,作惡百歲,但是在臨終時念佛,死後都能生於天上;而殺了一人的生命,就會墮入地獄中,我不相這樣說法。」 那先比丘問國王說:「若人持小石子放在水上,會沉?會浮?」 國王答說:「會沉下去!」 那先比丘說:「如果把百枚石頭放在船上,船會不會沉下去?」 國王答說:「不會!」 那先比丘就說:「百枚大石放在船上不會沉沒,猶如一生作惡很多,但是能夠真誠念佛,仗著佛力,就不會墮入地獄中,並且生於天上。一枚小石投于水中,也會沉沒,猶如有人作惡人,不知要念佛,臨終時,隨著業力墮入地獄。」 《宗鏡錄》說:『或一生心雖行惡,臨終時,善心猛盛,即隨善上升,故為強業所牽,以知世間無一法定有自體,但隨緣轉,念念不可得故;不可定執一門,而生取捨。』 有一生作惡多瑞者,在臨終時,由於善心猛利,因而往生善處。「業強先牽」,臨終一念的力量非常強大,能決定了死後的投生處。為什麼呢?因為「心念」無常,諸法「空無自性」,所以「心念」就隨「當下因緣」在流轉。當下生起善念,就起善報,不會因為過去有過惡念而障礙「善念」的生起。反之,不論過去有多少善念,或了解多少佛法;若未能成就「堅定信念」,臨終一念,若是生起惡念,也只會隨順惡念而感於惡報。所以《淨土指歸》說:『大智度云,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 因此,想知道自心臨終去處?只要檢視「當下一念」便有所知曉。當下一念,若是還時時戀執世間,時而生起「貪瞋」之念,就還在世間的桎梏之中。若能在「根境」相觸下,念念明覺「五蘊皆空」,「渴愛」消彌不起,乃至不執一法、一塵,則「解脫輪迴」有望。 「念佛者」來說,日夜一句彌陀,千念萬念,意在臨終前純熟這「求生信念」。若能直至臨終,信願堅定,「心力」必然主導「業力」,當能相應如來大願,往生佛國淨土。 《善見毗婆沙論》有一則故事:「佛陀在瞻婆國的迦羅池邊,為瞻婆人說法時,池中有一隻蛤,聽到佛的說法聲就感到非常歡喜。那時候,正好有一位牧牛人也要去聽佛陀說法,拿著手杖插地而行;正好插到蛤的頭部,蛤立即死亡,卻投生為忉利天王,所住宮殿縱廣十二由旬。當蛤看到眾多天女在娛樂時,心中疑惑著說:「我本來是畜牲,什麼因緣投生為忉利天王?」就用天眼觀看,原來是在聽聞佛陀說法中死亡,才感得這樣的殊勝果報。蛤天王就乘著宮殿來聽聞佛陀說法,並且證了初果羅漢。」蛤臨終一念時,處在聞法中,所以能夠正念不失而臨終,才能感得忉利天王之果;又能聽聞世尊說法而證得聖果。 檢視『睡前一念』 「念佛者」的行持,重在「求生淨土」的那一念,這一念必須時時明見它。我們初學 者,即使無法做到「睡前這一念」,醒來也是這一念。若能在醒來時,很快沉澱妄念,回到睡前一念,也表示「往生信心決定」在增長,也是修行進步的像徵。 增長過程中,最初醒來後,需要「靜坐念佛或觀想」一段時間,才能親切感受這一念;隨著妄念淡化,「妄想習性」淨化,漸漸的能在醒來時,正念即現。 禪宗所謂「保任」,也是在令這一念無生智,在生活的「根境」相觸中,正念正知,綿密無間,直至「一行三昧」。過程中,從睡夢中醒來時,這一念的親切度,能感受一路走來的覺性明暗。 「念佛者」最初,所困難的是「如何清明堅定求生這一念」。「禪者」則是清明的明見「無生」這一念。念佛者的這一念,雖然沒有禪宗開悟那麼困難,也沒有那麼容易。在於,眾生在無始以來,戀執著世間「渴愛」,會干擾、覆蔽「清淨心」。這一念「清淨念」的增長,全在於「禪定與觀慧」的精進修習。依於「定慧」覺照力,歇下「世間渴愛心」戀執,也當是「一切法門行持」所共同的修習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