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圓覺經》隨順覺性『次第』與『修習』
《圓覺經》隨順覺性『次第與修習』
《圓覺經》把從凡夫的「無明」到成就「淨圓覺性」,分成四個次第: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
『凡夫隨順覺性』者。眾生妄執有「我」,隨之產生「我愛、我瞋、我痴、我慢」,迷失本具「淨圓覺性」。直到遇到善知識開示,悟見自心本具「圓滿覺性」,也是所謂「解悟」。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解悟」在道理上完全明白本具「覺性」,也具備了「信心」。但是尚「執著」所了解的法諦,反而造成了自心的障礙。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者。「行者」以「觀慧」照破法諦的「勝解執著心」,唯存一心明覺。只是尚「住」在明覺中。有「住」就障礙心性的「無住」,障礙「本覺」的顯現,所以「覺礙為礙而不自在」,「住在明覺中」成了「淨圓覺性」的障礙。
『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者。「住」在「明覺」中,就有「能覺所覺」。若常覺不住,即能入於「無分別智」,無能無所,瓦解「覺礙」,念無住相。心性猶如鳥出籠,無障礙的任運。
『如來隨順覺性』者。「菩薩入地隨順覺性」,雖然任運自在,尚存有「微細無明」,「始覺」與「本覺」尚隔一層紗。必須直至「始覺」即是「本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如《大乘起論》所說:『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方証『如來隨順覺性』。
証「始覺」即是「本覺」,則「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我們眾生尚未証「如來隨順覺性」前,切不可妄言諸如「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地獄天宮,皆為淨土。」因為那是如來的境界。
《大乘起信論》也談及回歸「覺性」四個次第:凡夫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相似於《圓覺經》四個「隨順覺性」。
《凡夫覺》:『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
凡夫的「覺」,是覺知往昔造下「身口意」惡業,明白定招苦報,所以止住「惡念」。但是只知道要滅「惡念」心相,沒能夠觀察到「能覺的心相」也是「妄想分別」,所以不名為「覺」。
《相似覺》:『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覺於念異』乃覺察到「能覺的我」與「所覺的境相」的「妄想分別」。明瞭世間一切煩惱,就在這「能所分別」中展轉生起。『念無異相』乃覺觀「能觀所觀」空無自性,入於無分別相,息卻粗份的「能所」分別;猶如明覺一切夢境都是自心所現,「夢」即是「心」,名「相似覺」。
覺於念異,即能覺悟虛妄分別心的異相。「念無異相」,是說了知虛妄分別心中,沒有異相的實性。能了知異相無實性,即能覺了異相。
《隨分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
「第六意識」所起粗分「能所分別」,就像大海遇風起大浪。當「風息」時,「根境」的「妄想分別」止息時,猶如風息浪平;但是大波浪雖然息卻了,海面的波紋,還會餘波盪漾。心安住在息卻「大風大浪」的平靜心境,是為「念住」。「念無住相」是能以「觀智」明見這餘波盪漾的「心識」,乃微細無明之相,所以能夠「不住」。但是,出觀後,猶會起「染淨法執」分別。直至相應「無分別智」,「心境」相觸,無「住與不住」之差別念,念念無有「住相」,「法空」漸圓,名「隨分覺」。
《究竟覺》者。「法身菩薩」有七地、八地、九地之差別,破除一分微細無明,証一分法身,「法空」漸圓。直至『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圓覺經》中世尊也開示了如何來修習「隨順覺性」?『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眾生心」本具「圓覺性」,只因「妄想分別」非常頑固,才令「覺性」暗淡無光,以致妄執外境,起一切妄念。眾生最初,做不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若是覺察「妄念」現起時,也不要起心息滅它,只管依於「空性智」了知「妄念本空」,如幻無實。一切心念皆緣生無常、如幻。如是『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生活上「根境」相觸的「一切心」,如吃飯、穿衣、工作中的一切心,無非是自心所現。「根境」相觸所現的一切心,雖然不是「真心」,但是它是依於「真心」所現。所以不要起心息滅,那會揚聲止響,成了「妄上加上妄」。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明覺「無妄念」的明覺心,也非是「真心」,但是不要起心去消除,也不要起心去了知。只要無住於「明覺心」,那個「無住心」並非「生滅心」,如《楞嚴經》所說【見見之時,是見非見】。
「心性」本具「靈知」,如所謂「般若無知無不知」,「不加了知」方能契應「般若無知」。在待人處事上,所處的一切境,「心性」法爾應緣而知,莫要在「知」上起「知」,否則頭上按頭,成了「妄念」,非幻成幻。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明覺」不加「了知」,這個「覺」是心性本具的「靈知」。如果起了疑心,想要確認「實際、真實」,「本具靈知」又落昏昧了。在「應緣」中,隨順覺性的妙用,在無知無不知中,隨順「淨圓覺性」。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隨順覺性」的修習次第。若是以其它「所緣境」來代入「隨順覺性」也應當適用,如「觀呼吸」。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是總則。『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心繫念於「呼吸」,在於止息「攀緣習性」,這個「繫念心」不可息滅,否則「攀緣習性」無以淡化、淨化。『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同於「心性」本具「靈知」,明覺「呼吸」進出,不要在「進出」中起心去「了知」,不要頭上按頭。『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任運於本具的「覺性」,更不要起心去辦明「這是實察的覺性嗎?」令「覺性」墜落於「妄想分別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