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偶思《用根不用識》

偶思《用根不用識》 「用根不用識」、「捨識從根」是交光大師在《楞嚴經正脉疏》的用詞。明代之前的「論典」,好像沒有這樣的用詞。 交光大師說:『謂之了義者,有二義:一者。用根不用識,蓋用識則以生滅為本修因,如蒸沙作飯,畢竟不成常住菩提,故非了義。「用根」則以不生滅性為因地心,如依金作器,决定能成無上菩提故。』 比如我們「看到花」,若是起了「分別心」,了別紅花、香花的「心識」,乃是自心自起分別而有,是生滅虛妄心。「心」若是不去分別,花只是花,不會有「紅花、香花」的分別心識。所以《楞嚴經》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眾生最初因六根染執六塵,被「識心」繫縛。要解脫繫縛,也是從六根下手,由「捨識從根」來解脫「識心」的繫縛,所以《楞嚴經》說『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根境」相觸,若有「空性智」能不起分別,則「根境」相觸所現,是沒有染污的「現量境」,當是用根的旨意。 《楞嚴經》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守於真常」乃「六根」對「六塵」時,「心」緣於「常住真心」,不生染識。比如修「身念處」,覺知手去拿茶杯,就只是透過「根境」覺照,正念正知,不會從「根境」中染有「這茶杯的美觀、形色」等等染污「識心」,當是「用根不用識」。亦如禪宗所說「根境相對,不迎不拒」,「看」只是「看」,不對境生起染污心。直至「常光現前」,「常光」是本覺、清淨心的「異名」。由「分別識心」回歸「本覺清淨心」時,「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名言」泯盡,常光現前。 「念佛法門」的行持,在對治「妄想習性」時,「佛號」一句一句的念,口念心聽,不起雜想,也是「捨識從根」方便。但是【求生】彌陀淨土的行者,必須以「至誠心」來交感彌陀大願心,就不能「捨識」。若是捨了「識」,就無以與諸佛感應道交,而是「轉染識為淨識」,轉「世間雜染心」為「求生淨土的至誠心」,才能與如來願心感應道交,如《楞嚴經》:『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如世人必須以「心識」來互動交流,才能明白對方「心意」,心心「交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