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靈光獨耀》

《靈光獨耀》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百丈禪師的「名言」。我們眾生的「靈光」跟十方諸佛沒有不同,只因妄想分別,膠黏在「六根六塵」之中。比如電視,就必須有完好的「眼睛」與「光明」,才能看到劇情;依於「耳根」與「音聲」,才能聽到醉人的「歌聲」,膠著於「根塵」。「靈光」只會在「六根」觸及「色、聲、香、味、法」時,「靈光」才會光耀;若是在沒有「光明」、沒有「聲音」,「靈光」就顯得昏暗。據說虛雲老和尚這類大師,二六時中都眼神炯炯,或許是他們的六根,不論「明暗、動靜」,都能「靈光」不昧。不像我們一般人黏在「根塵」,在沒有「光明」或沒有「聲音」的靜態中,「靈光」就顯得昏暗。 百丈禪師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開示,明示「心性的靈光」可以「迥脫根塵」。其實,「根塵」相觸最初,「根塵」並沒有膠黏,只因慣性的「分別識心」,才令其膠黏;比如眼精看到響往的「人相」,或聽到優美的「歌聲」,「心」若不染分別,「六根」就不會攀緣「外境」;「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根塵」不會現起「眼識、耳識」的分別膠黏,反而會漸漸止息潛在的「妄識」,回歸心源。 「心性」若能寂靜不攀緣外境,「分別妄識」就漸漸淨化。若現「妄想」,當觀「妄念」無非是攀取「歇下來的根塵」,只是一時的「生滅心」;由此歇下「根塵」膠黏,令「心境」如如,法住法位。當「心」脫黏了「根塵」的膠著,「靈光」當能如器中鍠聲出於外。 最初「脫塵」之道,當先止息「攀緣習性」,否則,心念閃爍不定,無法清明觀察「膠黏」的「心識」,就像閃爍的燭光,無以看清細字。必須令「根塵」相觸的「覺知」,穩定在前如觀「掌中摩尼」。有此定心,才能清明覺察「心識」何以膠黏?方能從中覺知「根塵」因「攀緣妄識」而膠黏,也才能進一步照見「覺知心」乃緣聚而有,無常無我,從而歇下攀取「塵境」。 雖然已知道「識」依「根境」而生,但是在「妄想習性」下,很難「對境不起心識」。當從「根境」相觸的「覺知」了達「無常無我」,再延伸身心的「覺知或感受」皆「無常無我」而不執著,由此當能漸漸歇下「根塵」膠黏。 《楞嚴經》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靈光)。』 尊者阿那律所以能「無目而見」,在於脫離「根塵」膠黏;不若我們眾生「六根」膠著,只能各別作用,眼不能聞,耳不能視。「六根」就像虛空中的六個不同的「容器」,各各有不同的功能。當脫離「根塵」膠黏時,猶如拿走六個容器,當中的虛空無有彼此不同,如海一味。依賴「六根六塵」的「心識」作用、「見聞覺知」世間山河大地,都在「靈光」的獨耀下,如湯銷氷,脫去黏膠,獨耀法界。 如何修証?世尊舉了比喻,引導修証方向。比如世人開眼明見「人相」,若突然用力閉眼,眼前就一片黑暗,看不見人的頭腳。如果此人用手去摸他人的身體,雖然看不見,但是大致的摸到「此是頭、此是手---」,這樣的「覺知」本質,跟睜眼看的「覺知」是一樣的。這是因為眾生的「無始妄想分別」的慣性,造成「根塵」膠黏,只能依於「光明」才能顯現「見」的功能;沒有光明,就障蔽了「靈光」的顯現。如果經過不斷的「禪觀」修習,不論念佛、參禪,讓覺明的「靈光」漸漸超脫「根塵」膠縛,直至不論明暗、動靜,「靈光」都能清明了了。《楞嚴經》說:『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