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無我』與『無生智』
『無我』與『無生』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非我」的「無我智」即能解脫「苦」的繫縛。眾生則深染「我相」,比如很在意「我長得不漂亮」,把四大外相執為「我」,困在「自我」的煩惱中。有「我相」,就會引生「我執、我見、我愛、我瞋、我慢」這些煩惱;也會在意眾人的眼光,延生出「人我眾生相」。在「人我」對立下,無盡煩惱就接種而來。然而,色身無常,早晚會老化,死亡時,「我」在那兒?
緊執「我相」時,無所住的「覺性」就侷限在「六根」的「見聞覺知」,跳不出「六根」的框框,如《楞嚴經》說:『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執取海中的「小水泡」說是大海全身,把「心性」侷限在色身內的「見聞覺知」中。要能深觀「四大」緣生非我,乃至窮觀「五蘊」,「色、受、想、行、識」非我,方能洞見身心的一切「覺知」與「感受」,唯是緣生緣滅,沒有所謂的「自我」,即由此解脫「苦」的繫縛。
菩薩証「無我智」,以發「菩提心」故,行菩薩行,自覺覺他;就得從「無我智」延伸到「無生智」,才能在「菩薩道」中,心無疲倦。「無生智」並沒有跳脫「無我智」,只是以「慈悲心」深觀眾生「心性」本來清淨無染,具足如來德性,只因迷於「妄想分別」,翻為眾生。亦即,眾生「心性」本來「無生」,眾生妄生「色空」,才迷為實有,沉淪輪迴。菩薩不忍眾生苦,故而生起「大悲心」。
《楞嚴經》:『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眾生心性本來清淨「無生」,無有「空華」現象。只因「妄想分別」,以致「六根」觸「六塵」時,就像有「眼病」的人,看到虛妄的「影像」,妄生出來無量空華。
若能觀見「無生」,即無空華,「煩惱」自歇,猶如旭日東昇,晨霧自散。世間「稱、譏、毀、譽、苦樂」唯是幻起幻滅。菩薩於「無生智」中,『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於「菩提道」中廣度有情,無有疲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