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六祖壇經》札記 《不論禪定解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心平何勞持戒?》
《不論禪定解脫》17。6。6
「不論禪定解脫」是《六祖壇經》中的一句話。不少人把這句話誤解為「學禪不用修禪定,不需要解脫知見。」
禪宗以「明心見性」為宗,在行持的過程上,是以「見性」為目標。在行門上,以「無念」來作為總持。「無念」也是「無所住」、「無執無相」的異名。當明白了「無念」的理地時,般若就在其中,「禪定」就在其中。
任何宗門,不論禪、淨、密,在行持的心態上,都會有「海龍銜珠,游魚不顧」的過程。「龍珠」是海龍的命根,一定會在二六時中,緊密護持不放逸,雖不言「禪定」,「禪定」就在其中。「禪行者」依於「總持」護念心光也是如是,比如「參公案、看話頭」,念念不離話頭,即心無雜念,「定心」就在當下增長,當下就是「解脫知見」,不需再去修「禪定、解脫」,所以不論「禪定、解脫」。淨土行者來說,修「觀想念佛」者,會以「所觀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作為「龍珠」。「持名念佛」者,則以「所執持的名號」作為「龍珠」,二六時中執持不放逸,猶如護念他的「龍珠」,「禪定」就在其中增長。
「禪行者」以「無念」為總持,心若有異念,就已失去「總持」,何況生起「禪定解脫」之雜念?那已是大妄念了。
古德對「宗門總持」尚未「死盡偷心」者,或者尚未形成一心者,為了幫助他歇下偷心,形成一心來堅定總持,會強調「不論禪定解脫」,意謂「不要再分心去涉及禪定解脫的問題」,只管安住於「總持」,安住於「無念」,不散不失,綿密不絕。所以「不論禪定解脫」是古德對「禪行者」的一種啟發手段,而非要「禪行者」不用修「禪定」。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六祖壇經、般若品》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又說:「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本心」是生佛平等,人人本具的「清淨心性」,由「識得本心」直趨「見性成佛」。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直至六祖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而識得「本心」。當五祖肯定了六祖已經悟明「本心」,才對六祖直指「見性成佛」的「宗綱」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還沒悟明「本心」之 前,所獲得的利益不大,有可能流於世間福德,悟明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而非說「學一切善法沒有利益」。
尚未識本心者,《六祖壇經、般若品》開示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又說:「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由此鼓舞向上學習。若對尚未識本心的「禪者」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是,不學法如何識本心呢?
《楞嚴經》說:「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與「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眾生因為不知本具的「清淨心性」而輪迴不休。若能認得「本心」,即使「業力」的習性未淨,也能認明歸鄉路。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壇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句話,可不是說「心中清淨無邪念」,就不需要「持戒」了;行為正直,就不用參禪修道了。『心平何勞持戒?』應該是說心証得「平等智」,心不用起心「持戒」,「戒行」自然圓滿。
「平等智」乃無分別智慧,眾生尚未証「平等智」前,就懷有「親疏、自他、對錯」等等分別,就會現起「我貪我瞋」而造業,需要「持戒」來淨化「妄心分別」。 尚未轉「我貪、我瞋、我痴、我慢」,証圓滿平等智前,「妄心分別」就尚在;不持戒,惡業不免「妄想分別」相隨。
《維摩經》:『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乃不染「貪瞋痴」心,「至誠不虛假」,念念無貪無慎。《壇經》的「行直」也當是以清淨無染的「直心」來行事,所言所行,乃至起心動念,都是真性的流露,那需要再行「修禪」呢?就「純金」,那需要再重新提鍊呢?
眾生心念皆染「貪瞋痴」,待人處事中,不免染有「我執、我愛、我瞋、我慢」在其中,時時檢視自心,是否偏離「清淨的至誠心」,念念「正念正知」即是「修禪」,即是「道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