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只管打坐

「默照禪」是曹洞的宏智正覺禪師所提倡。「默」含有著「不動、如如」之意,亦即心念不被外境所牽動,如如安住於當下;「照」是清明的了知一切境,處在正念、正知的狀態下。「如如」是攝「定」,「覺照」是攝「慧」,所以「默照」也是「定慧等持」。 個人認為「默照禪」的「默」可以分成兩個層次:「見道前」與「見道後」的不同。「見道前的默」是先照見「粗煩惱」,令心不隨煩惱起舞,重在扭轉粗重的妄想。凡夫的無明妄想習性非常強大,念念隨著貪瞋習性在流轉,以致障蔽了心性。見道前的「默」,意在伏住粗糙的煩惱,伏住攀緣習氣,讓心光逐漸透出。 心的本來面目,也稱「本地風光」,也是「見道後」的心境描述。如法融禪師的《心銘》:「靈通應物,常在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即是在描述「見道」後的心境。 「見道位者」已能少分安住於「本地風光」中,當「心念」起妄動時,在「默照」中,立即照見這股妄動,『知而不隨,不隨而默』,回到「不除妄想不求真」的「本地風光」中。 「見道前」若是欠缺「般若空性見」,禪修的觀照力就很弱,很容易把「定」誤為「慧」,誤以為「心不動」即是道,容易墮在以「了無所見」、「無事匣裡」為「見道」。所以《默照銘》說:「默唯至言,照唯普應。」「默」不是空無一物,它是處在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空靈無邊的心境;心境空靈無邊才能普應十方一切緣。又說:「默照理圓,蓮開夢覺。」「默照」要理事圓融,才能契應如來正覺。 「默」與「照」乃互相並用。有時是先在默中「照見」煩惱,而後令心不隨煩惱現行;有時是安住在無住無相中默默照著。在默照中,若是發覺當下的心念已失去默照時,即是宏智禪師所謂「照中失默,便見侵凌。」心已墮在妄想的洪流中。此時宏智禪師以「枯寒心念,休歇餘緣」的「心法」來應對,即是發覺的當下,立即放下世間一切執著,歇下心念的攀緣,令心回到「本地風光」而默默的照著。 「默」與「照」也相似於永嘉禪師所說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是止,也是定;「惺」是觀,也是慧。不論是「默照」或「照默」;抑或「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無非是標明它是「定慧圓融」的禪法。 日本的曹洞宗把「默照禪」改良為「只管打坐」。「打坐」的本質,含有一心、清明、無雜、明覺、活在當下的特性。「只管」安住於「本地風光」,坐斷迷悟、凡聖,坐斷一切分別取捨、坐斷一切憎愛染著。而非只是在「靜坐時」,一切酸麻、痛癢不管,一切「覺知感受」皆莫管,只是默默照著,只管打坐。 大智度論說:「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如是知」,是活在當下現量境,正念正知,了無分別妄想,了無染污作意。「行時知行,住時知住等等。」即是一切根境相對之境,處在無妄動的「默照」中,是否也是「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與參公案】 「只管打坐」的本質,含有一心、清明、無雜、明覺、活在當下的特性。「只管」安住於當下,坐斷迷悟、凡聖,坐斷一切分別取捨、坐斷一切憎愛染著。而非只是在「靜坐時」,一切酸麻、痛癢不管,一切「覺知感受」皆莫管,只是默默照著,只管打坐。 當「只管打坐」時,在「只管」下,歇下世間五欲的繫縛;截斷了「瞻前顧後」的習性,活在當下。只要如是「只管打坐」,如是活在當下,就在斷「分別妄想」,息妄顯真。 「參公案」者,如參「念佛者是誰?」一心參究時,就在一心下,世間五欲的繫縛斷了,獨留「疑情」在心,聽而不聞,食不知味,「求悟之心」早已消失無踨,「分別妄想」泯然無跡。在一心「疑情」下,破除「妄想執著」至為有力,也是「參公案」至為可貴的所在。 不論「只管打坐」或「參公案」,各有各的特色,與不同的應機因緣。但是「方便」雖然不同,【一時截斷世間五欲的繫縛】、【一心增長禪定與觀慧】,當是兩者共同的特色。也是「禪宗」的「明心見性」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