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快樂的本質》、《不同的快樂》
《快樂的本質》
當人們聚餐品嚐美食、唱歌跳舞時,感覺多麼真實,那會感受到世間假有,人生如夢?滿心期望這「真實的感受」能永遠在,不知有多好?也會深深執著世間有很多快樂值得追求。在這「執取心」下,若說「人生如夢」,反而令人覺得「不真實」。很難接受《妙法蓮華經》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世間快樂」或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者把「身心煩惱」減輕或排除說為「快樂」。比如「飢餓」獲得飽食說為快樂;或者排除心中的「空虛感」,比如去唱歌、跳舞。然而,這樣的「快樂」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減苦受」。也像是遺失心愛的東西會懊惱不已,當找回來時,就很快樂。但是找回來時,自身又沒增加什麼,卻有「快樂」?
何況世間的「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如影隨形跟著我們,想排除也排除不了,注定跟隨一生。「永恆的快樂」何能存在於世間?在這「苦多樂少」的世間,「世人」不知要追尋「離苦之道」,卻一心在追逐虛妄的「欲樂」,佛陀說為「顛倒」。
二者把「欲望的擁有或滿足」說為快樂。比如擁有新車、享有美食,乃至成就了「企業家、運動家、藝術家」等等名位,都會帶來快樂。只是這些「世間快樂」都架構在「福報」的條件上,一旦「滿足」所追逐的「快樂」,「滿足感」就退卻了;尤其是,一旦「福報」享盡,隨之而來的是「失去」的落漠感,以及「求不得苦」。
世尊為了拔除眾生苦,說「法樂、極樂」才能趣向究竟無苦。無非要我們覺悟「世間快樂」乃「空、苦、無常、無我」,緣生緣滅,唯是虛幻,令心返照本具不生不滅、非苦非樂的「清淨自在」妙樂。
『不同的快樂』
有人覺得「唱歌」最快樂;有人追逐美食,當吃到「美食節目」所推薦的美食時,心就特別滿足、快樂;然而,當滿足所追逐的快樂後,「滿足感」就漸漸退卻,最後只剩下回憶「我曾經那樣快樂!」心內的留影,何異於夢中的擁有?【宣說我曾經那樣快樂」,也只是虛幻的虛榮;人們就是看不破虛榮,以致一生,乃至來生都在追逐「彩虹」般的「世間快樂」。當無常到來,如失戀、生意失敗時,尤其是要離世時;心除了裝滿了恐懼,那些世間快樂提也不想提了,猶如雲霧飛散,了無踨跡。
修行人則是相反,了知世間無常,人身危脆;世間的美食、官位權勢,只是福報所現;猶如在特別的宴會上,享用特別的美食,一旦曲終人散,即如過眼雲煙;尤其,一旦福報享盡,再回想過去的享福,只會帶來求不得苦。所以修行人「知足常樂」,除了明了「世間快樂」的因緣性、無常性,更會惜福。「出世間智慧」就成了未來的生命,「繫縛」與「解脫」的分水嶺。
現生的「苦樂感」,是過去業報所呈現,「智者」明白「離苦得樂」的要義,自然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要則。「自淨其意」含攝「出世間」的般若,最初雖然只是對治過去「執著世間欲樂」的心行;一旦澈見世間常性,歇下「貪欲」的執取時,不只當下「離苦」,「苦樂」之念,同時皆離;當下心境,非「感官欲樂」,乃至「思量」所能觸及。此時,「眾善奉行」已不只是為了離苦,而是昇華為發無上大心,利益他人;所發心念,源於真如而妙顯,任運無住,當是「智者」的無上妙樂。
世間
一心擁有,必有「失去、壞去」的憂傷
不如放下執著,心安理得。
名聞利養,福報呈現,強求換來「求不得苦」
不如放下解脫
若能誠心為眾,淨化「自我」
泯息「我見、我慢」,即孕育菩提聖種
煩惱菩提,就在迷悟之間
轉念
火焰化紅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