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禪定」修習初步 我們眾生一生中,多在「妄念」中度過,做不到「活在當下」。比如初修「打坐、念佛、誦經」時,「妄念」就會一直跑出來。「妄念」造因於「欣樂世間五欲」的習性太深厚了,「心」才會攀緣外境,引生無量妄想之念。要能扭轉「妄念」,就得先依於「禪定」截斷「攀緣習性」,再依於「般若智」照見「世間空、苦、無常、無我」來淡化世間的戀執;並以「空性智」照破「妄念本空」,才能瓦解妄念的干擾。 「正念正知」的「定心」,是淨化「妄念」的初步,也是修習「禪定」的初步。就如我們一心穿針時,妄念了無踨跡。比如「一心念佛」,或「參公案、看話頭」時,即「一心」繫念「公案、話頭」,「心念」就如日正當中,豈有昏念?所以「禪定」的初步,在於「一心」緣住「所緣境」,不隨習性轉,猶如把猿猴繫在「柱子」上,不令亂跑。日久功深,「禪定力」自然就會增長。成就「一心」的「所緣境」有多門,以「身念處」、「持名念佛」、「參公案」,最為常見。 虛雲老和尚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為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餘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虛老把「對治妄想」的要領,說得清楚明白。「參公案、看話頭者」只管緣住「公案、話頭」,「妄念」不消而自消;「念佛者」只管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妄想法爾消泯。 又如有人問豁然大師說:「如何得除雜念?」師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雜念不需要起心去消除,只要抖擻精神,提起佛號,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雜念就自然的消失。 蓮池大師也開示說:『(莫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妄念」的淨化,不能妄想一步登天,必須具備「精進心」、「恆持力」,老實修鍊,才能漸漸成辦。「妄念」的本質雖然空無自性,但「妄想習性」來自於「世間的戀執」習性,不是一時就能淨除。如《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或有人認為只要緣住「無念」,就能一步到位。然而,「眾生心」心識飛揚,「妄想分別心」非常重,根本無法一開始就能緣於「無念」,會像跳進湖中想要擦乾身子,只會白費力氣。如澈悟大師:『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即使「等覺菩薩」還未証「金剛喻定」之前,猶有「變易生死」,尚無法究竟「無念」。 沒有札實的修習禪定力,很容易落入「以解為証」的陷阱,沉浸在「本來無一物」「無修無證」的「知解」識心中,誤以為是「証」。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快樂的本質》、《不同的快樂》、《鬧中的寧靜》、《聚散人生》

《快樂的本質》 當人們聚餐品嚐美食、唱歌跳舞時,感覺多麼真實,那會感受到世間假有,人生如夢?滿心期望這「真實的感受」能永遠在,不知有多好?也會深深執著世間有很多快樂值得追求。在這「執取心」下,若說「人生如夢」,反而令人覺得「不真實」。很難接受《妙法蓮華經》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世間快樂」或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者把「身心煩惱」減輕或排除說為「快樂」。比如「飢餓」獲得飽食說為快樂;或者排除心中的「空虛感」,比如去唱歌、跳舞。然而,這樣的「快樂」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減苦受」。也像是遺失心愛的東西會懊惱不已,當找回來時,就很快樂。但是找回來時,自身又沒增加什麼,卻有「快樂」? 何況世間的「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如影隨形跟著我們,想排除也排除不了,注定跟隨一生。「永恆的快樂」何能存在於世間?在這「苦多樂少」的世間,「世人」不知要追尋「離苦之道」,卻一心在追逐虛妄的「欲樂」,佛陀說為「顛倒」。 二者把「欲望的擁有或滿足」說為快樂。比如擁有新車、享有美食,乃至成就了「企業家、運動家、藝術家」等等名位,都會帶來快樂。只是這些「世間快樂」都架構在「福報」的條件上,一旦「滿足」所追逐的「快樂」,「滿足感」就退卻了;尤其是,一旦「福報」享盡,隨之而來的是「失去」的落漠感,以及「求不得苦」。 世尊為了拔除眾生苦,說「法樂、極樂」才能趣向究竟無苦。無非要我們覺悟「世間快樂」乃「空、苦、無常、無我」,緣生緣滅,唯是虛幻,令心返照本具不生不滅、非苦非樂的「清淨自在」妙樂。 『不同的快樂』 有人覺得「唱歌」最快樂;有人追逐美食,當吃到「美食節目」所推薦的美食時,心就特別滿足、快樂;然而,當滿足所追逐的快樂後,「滿足感」就漸漸退卻,最後只剩下回憶「我曾經那樣快樂!」心內的留影,何異於夢中的擁有?【宣說我曾經那樣快樂」,也只是虛幻的虛榮;人們就是看不破虛榮,以致一生,乃至來生都在追逐「彩虹」般的「世間快樂」。當無常到來,如失戀、生意失敗時,尤其是要離世時;心除了裝滿了恐懼,那些世間快樂提也不想提了,猶如雲霧飛散,了無踨跡。 修行人則是相反,了知世間無常,人身危脆;世間的美食、官位權勢,只是福報所現;猶如在特別的宴會上,享用特別的美食,一旦曲終人散,即如過眼雲煙;尤其,一旦福報享盡,再回想過去的享福,只會帶來求不得苦。所以修行人「知足常樂」,除了明了「世間快樂」的因緣性、無常性,更會惜福。「出世間智慧」就成了未來的生命,「繫縛」與「解脫」的分水嶺。 現生的「苦樂感」,是過去業報所呈現,「智者」明白「離苦得樂」的要義,自然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要則。「自淨其意」含攝「出世間」的般若,最初雖然只是對治過去「執著世間欲樂」的心行;一旦澈見世間常性,歇下「貪欲」的執取時,不只當下「離苦」,「苦樂」之念,同時皆離;當下心境,非「感官欲樂」,乃至「思量」所能觸及。此時,「眾善奉行」已不只是為了離苦,而是昇華為發無上大心,利益他人;所發心念,源於真如而妙顯,任運無住,當是「智者」的無上妙樂。 世間 一心擁有,必有「失去、壞去」的憂傷 不如放下執著,心安理得。 名聞利養,福報呈現,強求換來「求不得苦」 不如放下解脫 若能誠心為眾,淨化「自我」 泯息「我見、我慢」,即孕育菩提聖種 煩惱菩提,就在迷悟之間 轉念 火焰化紅蓮 《鬧中的寧靜》、《聚散人生》 走進菜市場,叫賣聲此起彼落,在耳邊震響著 愛出頭的「妄念」,被「震響聲」降伏得不見踨影 想要買的「豆腐」,則緊執在心,未被震失 一旦執取外境 所繫念的「事相」,當下迷失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去分別執取,何懼忘失心中事? 對境不迷不取,「心相」則明明歷歷 動歸動,靜自靜,突顯「定心」覺照 一輪明月掛天空 離開了市場,「熱鬧聲」漸行漸遠 妄念卻紛紛探頭,「習性」深根蒂固 若不去理會「它」,猶如不理會「叫賣聲」 任它自生自滅 歷經幾回剖絲又抽枝 「妄想分別」興致漸消 再度走進菜市場,鬧哄哄的音聲依舊 心念卻漸趨於無聲 《聚散人生》 人生旅程中,聚散交織 有緣聚、有別離 有夫妻、父子、兄弟的親緣相逢 有短暫相處的同窗,也有一生的至友 多數為萍水相逢,或許此生不再相逢 人生的別離,時時都在重演 早晨醒來,離別了昨夜;青春,離別了童年;白髮,離別了黑髮 乃至 親人死別 未來某一天 自己也會與此生中 深刻的人事物、風景 揮手道別 問自心,爾後將歸向何方? 生命方向的規劃,刻不容緩 道一聲:阿彌陀佛! 遙望歸鄉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偶思「解脫境」差別

偶思「解脫境」差別 眾生被煩惱所縛,心不得自在。「煩惱」來自於「有我」,以「五蘊身心」為我,延伸出「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等等「自我」感受。「解脫」則反其道而行,了澈「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只是因緣所生,了無不變體性,証「無我智」,「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就會隨之消泯。當煩惱泯盡時,我們稱之為「涅槃」。 「解脫」與「自在」是一體兩,解脫了,「心」就自在了,或說「心清淨」了。「心清淨」是廣義的,沒有「貪瞋痴」,也沒有「習性」的染污。「清淨心」我們也可稱之為「真如」,真實不虛,如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如」是從理上說,「涅槃」則是從煩惱的事相上說,互為表裡。 修「無我智」者,會透過「六根」對「六塵」,觀察「根、境、識」所產生的「十八界」緣生無性;再由此深觀「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也如是緣生無性;由此滅除煩惱証「涅槃」。 俢「大乘佛法」者,如「禪者」,直接「觀心」,從起心動念中,了知「輪迴」來自於「妄想識心」;止斷「分別妄想」,輪迴的「攀緣識心」之鏈,隨之斷落。比如「參公案」時,「六根」即內攝,先止斷了攀緣外境,止斷了「十八界煩惱心」,獨留「疑情」;「五蘊」中,止斷了「色、受、想」覺知,「雜亂妄想」即止靜,獨留「行、識」在活動。然而,沒有先領會「十八界空」、「五蘊非我」的概念,要至心生起「疑情」應該很難,「疑情」也會不深切。若能頓落「疑情」,即止斷「妄想分別習性」,「心」即斷脫鏈執,自在無住;「禪宗」名「破本參」;「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也會隨之消泯。「禪宗」雖然未談及「無我智」,卻當下開顯「無我智」。 「禪宗」破「本參」後,雖然還有所謂「破重關」、「破牢關」,但是修証路線並沒轉換,先「由假入空」後,再從生活中的「根境」相觸,體驗「空寂清淨心」,而後「由空出假」,悲心遍十法界。也因此,或有『破本參是見法身,破重關是證法身,破牢關透法身』之說。不同於「斷煩惱証涅槃」後,尚需「迴小向大」。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心如鏡》

《心如鏡》 「明鏡」本無相,物來現物相,物去鏡不留。比如花來鏡前,即顯花相;火來鏡前,即顯火相。「心」也如鏡,隨緣投射出各種相貌,所差別的是「鏡」不具有「自顯」功能,「鏡相」由外境決定。「心」則是能隨緣生萬相,一切「心相」都由自心自顯,不是由外境決定。 當逆緣現前,心生氣時,面色即投射出「瞋相」;心起悲憫心時,面色即顯「慈相」,乃至一切「喜怒哀樂」,都會投射出各種不同的神情。「相由心生」,所以我們也能從外相迴照自己的心相,乃至不同的「外相」看到他人的心念。 「心如鏡」也會投射出「果報」,比如心真誠的對待他人,會收到他人真誠的回報。當真誠付出時,雖然未必立即顯出善果,但是必結善因、未來果。又如以詐騙為生者,「心鏡」就投射出「奸相」,他的心當下已處在不安之苦,不必等到牢獄之苦。因此,傷害了別人,當下即傷害了自己;包容別人,即包容了自己。未來「富貴貧賤」、「天堂地獄」,都由「心念」投射出來。 《觀經》:『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如鏡」最佳的闡釋。「心」發大願,心心繫念「菩提心」,發起「上成佛果,下濟眾生」,也「心如鏡」,投射出未來的「自心淨土」。「眾生心」則是隨順「貪瞋習性」在翻滾,「心鏡」隨著「順逆境」現「善、惡心」,時而天堂,時而地獄,輪迴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