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定慧不二』
『定慧不二』
《六祖壇經、定慧品》:『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我們初學,無法一開始就做到「定慧不二」,不免會有「先定發慧」,或有「先慧發定」的差別。就如做人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無法一時做到「言行一如」。又如平時難以觀察自心的「貪瞋習性」,必須先靜坐觀心,才能開啟智慧,從中發現自心的劣習,無法即定即慧,這等高地菩薩境界。這也是《壇經》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不論根機是利、是鈍,只要悟入「本心」,就同歸心源,沒有差別。
初學時,不免會有先靜坐觀心,由定發慧;如濁水靜置,心念就逐漸澄靜明澈。或有因此就執著必須「靜坐」才是修行,不知「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只是過程中的方便。也當是《壇經》所說:『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眾生從經驗中得到啟發後,總是會執著「我見」如是的「法執」,忽略了「定慧等持」的要旨。
《壇經》以「無念」為「宗」,當悟入「本心」時,就悟入「無念」。了悟「無念」時,即契應「定慧等持」,了達《壇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頓悟入道要門論》中,僧問大珠慧海禪師:『如何是定慧等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行住坐臥並是汝性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且自一時休歇去,若不隨外境風,性水常自湛湛,無事珍重。』
「莫尋言逐語」是要息卻「名言分別」之妄想習性,才能契應「行住坐臥」中,舉手投足,都是「定慧」等持的妙用。猶如大海「隨風」吹起各種不同的波浪,「性水」隨緣起無量妙用;風息,則海浪歸源不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