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
禪門一則公案。(溈山禪師)師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佛說多少魔說?』
仰山云:『總是魔說!』師云:『已後無人奈子何。』
仰山云:『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麼處?』
師云:『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魔說」指的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曾說著一字;問多少佛說,就墮執相,不見如來。
「慧寂」乃仰山禪師法號。「即一期之事」指已完成參究這個階段。
「眼正」指「禪者」乃以「明心見性」為宗旨,「眼正」是指不偏自宗的「明心見性」。「不說子行履」「行覆」指行門過程。通途行門過程,指布施、持戒、精進、禪定---等等。『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同於六祖大師所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或有把『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說成『只貴知見,不貴行覆。』會偏於只重知解不重修証,或解成「只要明瞭知見,生活上的一切鎖事都不是問題」,不能「知行合一」,就有可能落入六祖所說『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公案中,仰山禪師已悟明心地,溈山禪師才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依個人觀察,禪法乃應機而說,非「悟前與悟後」都不分別,就如六祖大師所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也是依於當時機緣而說,非不契禪定、解脫;只管「眼正」,當下「持戒、精進、禪定」就在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