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心光燈塔》《本來面目》《鬧中的寧靜》(散文)

《心光燈塔》 船夫在茫茫的大海中 不論月亮星星多麼燦爛,都會時時遙望「燈塔」 深怕忘失「歸家路」 眾生無始以來 迷失了「心性本來清淨無染」的「心光燈塔」 心性昏暗 妄執世間實有,追逐五欲,以苦為樂 浮沉於苦海中 過著幻化的彩虹人生 一生又一生,不斷的在重演 有幸聽聞善知識開示 眾生心性本然清淨,與佛無別 驚覺過去的無知 頓時 在朦朧的迷霧中,遙見了「燈塔」 回歸途中 任它風強雨大,不再忘失「燈塔」 在紅塵中,任它稱譏、毀譽 只管明覺「心性本然無垢無淨」 任它起念,只管朗照心源 歸向本來 《本來面目》 「心」隨境顯 順我心,則歡喜 逆我意,則瞋恚 時而忌嫉,時而慚愧 什麼「心」,是本來面目? 佛曰: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無有「面目」,可稱「本來面目」 尋找「本來面目」,騎牛找牛 尋遍天涯海角,也不得 尋心若歇,靜如一池寒潭 群雁飛過,雁影映現 雁過,潭不留影 尋心一動,潭水起波 頓失 本來面目 《鬧中的寧靜》 走進菜市場,叫賣聲此起彼落,在耳邊震響著 愛出頭的「妄念」,被「震響聲」降伏得不見踨影 想要買的「豆腐」,則緊執在心,未被震失 一旦執取外境 所繫念的「事相」,當下迷失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去分別執取,何懼忘失心中事? 對境不迷不取,「心相」則明明歷歷 動歸動,靜自靜,突顯「定心」覺照 猶如萬綠一點紅 離開了市場,「熱鬧聲」漸行漸遠 妄念卻紛紛探頭,「習性」深根蒂固 若不去理會「它」,猶如不理會「叫賣聲」 任它自生自滅 歷經幾回剖絲又抽枝 「妄想分別」興致漸消 再度走進菜市場,鬧哄哄的音聲依舊 心念卻漸趨於無聲

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靈光獨耀》

《靈光獨耀》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百丈禪師的「名言」。我們眾生的「靈光」跟十方諸佛沒有不同,只因妄想分別,膠黏在「六根六塵」之中。比如電視,就必須有完好的「眼睛」與「光明」,才能看到劇情;依於「耳根」與「音聲」,才能聽到醉人的「歌聲」,膠著於「根塵」。「靈光」只會在「六根」觸及「色、聲、香、味、法」時,「靈光」才會光耀;若是在沒有「光明」、沒有「聲音」,「靈光」就顯得昏暗。據說虛雲老和尚這類大師,二六時中都眼神炯炯,或許是他們的六根,不論「明暗、動靜」,都能「靈光」不昧。不像我們一般人黏在「根塵」,在沒有「光明」或沒有「聲音」的靜態中,「靈光」就顯得昏暗。 百丈禪師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開示,明示「心性的靈光」可以「迥脫根塵」。其實,「根塵」相觸最初,「根塵」並沒有膠黏,只因慣性的「分別識心」,才令其膠黏;比如眼精看到響往的「人相」,或聽到優美的「歌聲」,「心」若不染分別,「六根」就不會攀緣「外境」;「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根塵」不會現起「眼識、耳識」的分別膠黏,反而會漸漸止息潛在的「妄識」,回歸心源。 「心性」若能寂靜不攀緣外境,「分別妄識」就漸漸淨化。若現「妄想」,當觀「妄念」無非是攀取「歇下來的根塵」,只是一時的「生滅心」;由此歇下「根塵」膠黏,令「心境」如如,法住法位。當「心」脫黏了「根塵」的膠著,「靈光」當能如器中鍠聲出於外。 最初「脫塵」之道,當先止息「攀緣習性」,否則,心念閃爍不定,無法清明觀察「膠黏」的「心識」,就像閃爍的燭光,無以看清細字。必須令「根塵」相觸的「覺知」,穩定在前如觀「掌中摩尼」。有此定心,才能清明覺察「心識」何以膠黏?方能從中覺知「根塵」因「攀緣妄識」而膠黏,也才能進一步照見「覺知心」乃緣聚而有,無常無我,從而歇下攀取「塵境」。 雖然已知道「識」依「根境」而生,但是在「妄想習性」下,很難「對境不起心識」。當從「根境」相觸的「覺知」了達「無常無我」,再延伸身心的「覺知或感受」皆「無常無我」而不執著,由此當能漸漸歇下「根塵」膠黏。 《楞嚴經》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靈光)。』 尊者阿那律所以能「無目而見」,在於脫離「根塵」膠黏;不若我們眾生「六根」膠著,只能各別作用,眼不能聞,耳不能視。「六根」就像虛空中的六個不同的「容器」,各各有不同的功能。當脫離「根塵」膠黏時,猶如拿走六個容器,當中的虛空無有彼此不同,如海一味。依賴「六根六塵」的「心識」作用、「見聞覺知」世間山河大地,都在「靈光」的獨耀下,如湯銷氷,脫去黏膠,獨耀法界。 如何修証?世尊舉了比喻,引導修証方向。比如世人開眼明見「人相」,若突然用力閉眼,眼前就一片黑暗,看不見人的頭腳。如果此人用手去摸他人的身體,雖然看不見,但是大致的摸到「此是頭、此是手---」,這樣的「覺知」本質,跟睜眼看的「覺知」是一樣的。這是因為眾生的「無始妄想分別」的慣性,造成「根塵」膠黏,只能依於「光明」才能顯現「見」的功能;沒有光明,就障蔽了「靈光」的顯現。如果經過不斷的「禪觀」修習,不論念佛、參禪,讓覺明的「靈光」漸漸超脫「根塵」膠縛,直至不論明暗、動靜,「靈光」都能清明了了。《楞嚴經》說:『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