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死歸何處?》、《天龍八部》
《死歸何處?》一
我們都知道自己終將會死亡,但是沒人知道死後會到那兒去,也不知要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一大課題。
《雜阿含930經》摩訶男問世尊說:「我若不幸在街上被狂象給撞死。那時候因驚嚇過度,忘失了念佛、念法、念僧。命終之時,當生何處?入何趣中?受何果報?」
佛告摩訶男:『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註:「生天」的「天」,應是指向聖者所居之「淨居天」)
世尊用了一個比喻,比如一棵樹偏向西方生長,當這棵樹的根被切斷時,就一定會倒向西方,不會倒向東方。也如善心必帶來善果,不會帶來惡果。
「佛弟子」至誠念佛、念法、念僧,憶念如來智德、斷德、恩德,「業識」也必流向「三寶」所熏的「清淨業識」,趣向成佛之道。
「六道輪迴」是有情眾生「業識輪迴」的一個慨略分類,《楞嚴經》更詳細的把它分成「十類」,並且說明六道所「升墮」的因由,讓我們明瞭死後的歸處,很值得人們去探究。
《楞嚴經》用「虛想」與「妄情」的強弱,明述色身死後的「神識」歸處。
【虛想】是『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渴仰」是心靈向上的「欣樂心」,比如精進持戒、持佛菩薩咒印、持誦經典、事奉善知識、修持十善、念佛、念法、念僧等等,舉凡一切善心善行的心識都會產生「勝氣」。充滿「勝氣」的神識,就像氣球自然的飛昇,即使用力丟下水中,也沉不下去,閻羅王想要拉他下地獄也拉不進去。
【妄情】是『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妄情」是染執的情識,會生出「愛水」,水往低處流,令神識下墜。比如怨恨心、婬心、貪欲心,乃至欺詐、暴力強迫、陷害毀謗、惡意訴訟等等,舉凡一切惡念、惡行,都會令心識流出「愛水」,令神識下墜。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心中完全只存善心,沒有私心的虛想就是「純想」,神識輕盈而飛昇天上。這個「天」指「二十八天」中的一天。
若是在臨終時,對世間還有一分染愛,成了『九想一情』,則投生成為「飛仙」,能夠在天上自由飛行,所飛的高度,不超過四天王天。『八想二情』投生為「大力鬼王」,統領鬼趣。『七想三情』投生為飛行空中的「夜叉神」。『六想四情』投生飛行地面的「羅剎」。「情與想」五五分時,則投生為人。若是『六情四想』則投生於「牲畜道」;『七情三想』投生於「餓鬼道」;『八情二想』投生於「有間地獄」;『九情一想』投生於「無間地獄」;『純情』則墮入「阿鼻地獄」。這「十類」也只是慨略劃分,並無法慨括無量的「有情世界」。
《楞嚴經》說:『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如果具備了「純想」的福報善業,又發了「往生佛國淨土」的堅定願心,不以「升天享福」為所願,願心會與如來悲願感應道交,隨願往生所希願的佛國淨土。雖然尚末証得解脫,卻能在如來的護念下,永離輪迴大苦,也當是「淨土法門」的殊勝處。
《死歸何處》二
「六道輪迴」是凡夫命終後的輪迴世界,「聖者」命終會投生於何處?以「須陀洹聖者」來說,「經典」明記其「七來人間天上」,而後証得解脫阿羅漢;「斯頭含聖者」則是「一來人間天上」;「阿那含聖者」名「不來」,可以不必再來世間,直在在「淨居天」成就解脫阿羅漢。
《俱舍論頌疏》說:「此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淨居天」的天人都是初果以上的聖人所居,沒有凡夫。
已証解脫的「大阿羅漢」色身寂滅後,則投生於何處?《阿含經》中,佛弟子在証得「大阿羅漢」時,就會高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阿羅漢自知不再輪迴生死了,三界既然約束不了,自然就隨緣普現十方了。
《景德傳燈錄》記載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禪師說:「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我們都會認為悉達多太子從出家求道到悟道,說法四十九年後涅槃。感覺有「時空」過程,有生滅、來去,也就會有「佛涅槃後會去那兒?」的疑問。或者說佛陀常住世間,不來不去,但是釋迦佛已涅槃是事實,怎麼說「常住世間」呢?
師答曰:「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佛陀是已証得「無為法」的聖者,為了救度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才會應緣化現悉達多太子。就佛陀的法身,並沒有來去的形像。佛陀的應身示現「成道、涅槃」,也只是法身的化現。應身有生滅,法身並沒有生滅現象,猶如宗泐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漚,漚生漚滅,復歸於水。」色身猶如水坑中的一個小水泡,水泡來自於水坑中的水,破滅就歸於水;因緣生也因緣滅,坑中水則前後一如。
所謂「涅槃」也只是世尊為了讓眾生了解「佛法真實義」所設立的「假名」,不會有「死後要到那兒去?」的問題。「生死 」與「涅槃」也如「水泡」與「水」,兩者非二,「大阿羅漢」命終後也當如是。
道元禪師說:「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我們眾生不明白「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另一種形態;不能明白兩者體性無殊,才會「喜生憂死」,被「生死」所拘,才會有「死歸何處」的恐懼與疑惑。
《天龍八部》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云:「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天龍八部」指護持佛法的天人與鬼神(天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這「八部」只是代表,「鬼神」不只這八部。
《楞嚴經》談及有情臨終時,何以有投生於淨土;有投生於天人;有投生於鬼道或地獄,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楞嚴經》:『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世間的生死輪迴,由「業習」來主導。臨命終時,身體尚未全冷化前,一生的「善惡業」就會現前,因果不昧。就在眾生「喜生惡死」的習性交迫下,會隨順「善惡業」往生所相應的世界。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純想」是臨終時,神識完全是「虛想」,沒有染執世間的心念,「臨終神識」就會飛昇天上。但是「想」不具足「禪定」,所以所生的「天」,當是「欲界天」。如果「純想者」有福報又有「出世間智慧」,而且又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就會隨願往生「所要求生的佛國淨土」。
什麼是「虛想」?《楞嚴經》說:『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所言「內分」,相當於只求自我滿足五欲心,比如追逐「名位、錢財」、滿足男女愛欲等等,身體內部就會生出「愛水」,「神識」就會往下墜。「外分」者,相當於「欣願渴仰」,比如發心為大眾奉獻心力、錢財,或持戒,或發願求道,或念佛、念法、念僧等等,舉凡一切善心善行的心識,都會在身內產生虛想的「勝氣」,臨終「神識」,就會像「氣球」往上飛。
臨終時,「心識」做不到「純想」,會生起對世間染執。此時,「內分愛水」與「外分虛想」就會互相交雜。若是在臨終時,對世間還有一分染愛,成了『九想一情』,則投生為「飛仙」,能夠在天上自由飛行,所飛的高度,不超過四天王天。『八想二情』投生為「大力鬼王」,統領鬼趣。『七想三情』投生為飛行空中的「夜叉神」。『六想四情』投生飛行地面的「羅剎」。
「飛仙」、「大力鬼王」、「夜叉神」、「羅剎」屬於「神道」。《楞嚴經》說:『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神道眾生」若與佛法有緣,就會護持佛法,只要有佛弟子在持戒、持咒、修禪定,就會護持他,也就成了經典中所說的「天龍八部」。
「情與想」若五五分,則投生為人。若是『六情四想』則投生於「牲畜道」;『七情三想』投生於「餓鬼道」;『八情二想』投生於「有間地獄」;『九情一想』投生於「無間地獄」;『純情』則墮入「阿鼻地獄」。這「十類」也只是慨略劃分,比如「人道」有「聰慧、愚昧」、「富貴貧賤」等等差別。「牲畜道」也有狗、雞、螞蟻等等不同的靈性差別。
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相由心生》《念珠》
《相由心生》
《佛說罪福報應經》:「為人醜陋,喜嗔恚故。」我們暴怒時,臉上就會現出「瞋相」,讓人不敢親近。脾氣很壞的人,久而久之,「瞋相」就會在臉上定型了。個性開朗的人,經常開懷大笑,相由心生,臉上自然呈現「歡喜相」。「瞋怒相」或「歡喜相」,都由「自心」所現,相隨心生。
我們要對自己的「面相」負責,「美醜」不是上帝塑造出來的。雖說「容貌」與遺傳有關係,但是過去世若是沒有結下「美貌」的善因緣,今生也沒有有因緣遺傳美貌的父母。
「屠宰業者」,天天看著動物恐懼死亡;久而久之,「動物恐懼相」就會刻進他的內心;今生、來世,形影不離,也會呈現在他的「面相」上。除非改變殺生行業,轉行為「讓人歡喜的服務業」,讓自心映現「歡喜心」,才有可能慢慢改變面相。
「面相」時時隨著「業力」在轉。造「善業」時,臉上就現出「善相」;造惡業時,就體現出「兇相」,眾生隨順「善惡業」在牽流,臉相也就反反覆覆。究其根源根源,全由自心所造,而「恭敬心」當是美貌莊嚴的主要因緣,比如至誠禮佛、孝養父母、敬重一切有情等等「恭敬心」,是造就未來面相莊嚴的因緣。
「轉念」是「轉相」的主要力量,一切「善念」都能轉相。但是「善念」要能恆持,轉相才有力量。比如「慈善家」以服務人群為終生心志,自然會心現「慈悲相」。
「佛弟子」皈依三寶,一心繫念佛菩蕯,禮拜佛菩薩,天天看著佛菩薩相;長年下來,「面相」隨心念漸趨莊嚴。或者念佛憶想彌陀時,彌陀即影現在心中,猶如明鏡照月,月現鏡中,相隨心轉。也當是「萬法唯心」、「即心即佛,是心是佛」之理趣。
《念珠》
早期看到佩戴「念珠」都是修行人用來念佛或念咒。現今已成為社會流行的佩飾;佩戴「念珠」也就不一定了解「念珠」的功用。
撥「念珠」念佛,是借助「世間形相」來莊嚴我們的心,比如「佛弟子」看到「佛像」,心念立即轉「世間妄念」為「一心皈依佛」。
二來「念珠」能把外在「形相」化為「文字般若」、「音聲般若」、「觀想般若」而飲入佛法甘露。比如有人撥著「念珠」念「阿彌陀佛」,他的心就融化在彌陀的悲願中,或念「觀世音菩薩」,就融化在菩薩的慈悲心中。甚至於只看到「念珠」的當下,佛菩薩的悲願就在心中現起。
藏傳人士有佩戴「人骨念珠」,致少有兩層意義:一者,「人骨」在於警覺「人生無常、放下世間」。二者撥念珠來「念佛、念咒」,就有著「厭下欣上」的強大心力,令心繫念「佛菩薩悲願」,「轉識成智」,歸向「佛法界」。
現今人們都借助「手機」來互相溝通,或用來求助,乃至成就世間事業。念佛人也能由「念珠」令心遠離世間雜染,轉化為清淨心靈;更能傳達心思、心願,歸依「佛菩薩」,圓滿心願。
明瞭「念珠」意義,「念珠」就成了「法器」,有者無邊力量;也會有「消災去病」、「福慧增長」的功效。除非是身戴「念珠」,心卻迷戀世間,「心」與「佛法」不交集,自然不相應佛菩薩的悲願,怎會有「念珠功德」的顯現呢?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看破放下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
世間的「痛苦」緣於「煩惱執著」而不得「自在」;求學時,在煩惱「升學」;長大後,煩惱事業婚姻;老來煩惱女兒要嫁、媳婦要娶---,一生都在煩惱中。
六七十歲的人,多少會看到世間「高位墜落、財富聚散」,以及種種生離死別的「無常現象」。這樣的「人生無常」感慨,或許能讓我們感悟「年少無知的人生」;以及看淡世間的是是非非後,甘願過著淡泊的人生。但是要能「看破生命的自我執著」,就不是世間的「人情達鍊」所能參透的了。
「放下」不是「拋棄、捨掉」,而是依於洞見世間緣生如幻的「般若智慧」放下了執著。「放下」後,依然是「舊時人」,只是沒了那份執著。比如年少時,誤以為擁有「名利」,人生才會幸福,他的生命也就活在「財富、名位」的框框中。當他看清了「名利」乃建立在無數的煩惱之上,想要保有名利,就得放棄青春時光去交際、應酬。一旦擁有了「名利」,又會害怕失去「擁有」,令心不自在。也得為了要經營「名利」,「不得不」讓煩惱追著跑;「名利」成了他的人生「桎梏」。除非健康亮起紅燈,或逆緣現前,才「不得不」放下「名利」。只是這種「放下」出於「不甘願」,自心並沒有「看破名利」的虛幻,依然不得「自在」。有了「般若」的觀照,明白「名利」只是「緣生緣滅」,從而「放下」了追逐的執著心。「名利桎梏」就在「放下」當下隨風飄散,代之而來的當是「自在」胸懷。「看破、放下、自在」乃是生命的一大智慧。
眾生會緊執「自我」,最難看破。我們總會誤以為沒了「自我」,就會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以致緊緊執著「自我」不放。不知「自我感覺」只是「五蘊合和」所顯現的「身心現象」,不知「知覺、感受」的身心,乃虛幻無實。比如「生理」上的「痛麻癢的知覺」,乃依於「因緣」而有,就如感冒而發燒,吃葯休息後,發燒就會消失,緣盡而滅了。「心理」上的「喜樂悲哀的感受」,也是依於「因緣」而有,會緣盡而滅。當緣盡而滅時,緊執覺知的「自我」何在?
如果又問說:「『我』若不存在,那誰在知道緣盡而滅?」那是尚未明白「我思故我在」的想蘊活動乃虛幻無實,才會誤認有「自我」的存在。
我們若是能夠看破「自我」的虛假而放下「自我」,那麼,還會有什麼世間煩惱能夠繫縛你,讓你不自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