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檢視修行」
「檢視修行」
什麼是「修行」?難以一言兩語道盡。比如一天當中,仔細檢視我們的心行,都在想什麼?做什麼?就大略知道自已是否在學佛道上精進前行。
就各宗廣泛交集點,漫談「檢視修行」:
教理方面:是否偏離「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修行核心?
從「戒、定、慧」來檢視:觀察到「不善念」時,是否恆持「有過即改」的「戒學精神」?念佛、禪修時,妄念是否有減少?是否個性越來越穩重、安祥,不再任意隨順外境攀緣,「禪定性格」越來越成熟?可以由此來檢視「定學」是否增長?
「慧學」上,檢視對過去所讀誦經典,對「世間空、苦、無常、無我」,以及「心性本然如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實相本質,是否落在生活中進一步體會?面對世間無常、煩惱、疾病、死亡,是否不再那般無知的恐懼?對生命的意義、價值觀,是否越來越肯定?對「生從那兒來?死後往那兒去?」是否越來越釋疑?
從「貪、瞋、痴、我慢」來檢視:對「世間名利」是否越來越淡泊?「世間五欲的染執」是否越來越放下?遭逢違逆的事,是否能用理性、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包容心、體諒心是否有增長?以此檢視「瞋心」是否有效淨化?「傲慢習性」是否融化為謙卑德行中?
就過程而言:修行乃不斷的淨化「習氣、煩惱」。過程中是否有「棄惡向善」,轉「轉散亂為禪定」、「轉愚痴為智慧」,皆是修行轉化所會有的像徵。
我們若是未能從起心動念中,時時檢視自己的「貪瞋痴心行」,一旦時間久了,會像「演說家」或「作家」,時時採用聖人的法語來包裝「所說的話,淘醉在自我感覺中。別人也會把所說的話當成「演說者」的境界,給予掌聲與擁護。一旦迷失在「自我」中,未能老實依教奉行,不說遇到「順逆境」時,「貪瞋痴習性」會自然的呈現出來;到了「臨終一念」時,更是無可迴避,必須面對「赤裸裸的自己」。此時,猶如現今一句流行語:「當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是裸身。」以上只是個人想法,
古德說:『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不談臨終,我們都有做過夢,在夢中是否有在修行?我們不用檢視也心知肚明。
古德在「修証」上的檢視,如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中,以十種自問來楷定修証紀綱:
1.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否。
2.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3.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4.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徴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義無疑辯、法無疑辯、辭無疑辯、樂說無疑辯)
5.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
6.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7.於百法門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体性根源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審察貪、嫉、慳、誑、慢、覆、惱----諸心行)
8.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祇對,著衣喫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
9.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讚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10。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出得不疑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