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當生」改造「業報命運」
「當生」改造「業報命運」
《三世因果經》說:「欲知過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作者是。」我們當下所面對的「果報」,不論好壞都是自己過去生所造,都得面對承受。然而,過去生所造的業,還未成熟前,並非不能改變。比如《了凡四訓》一書記述袁了凡前半生完全應驗「命運理數」,「某年考第幾名,某年補上稟生缺,某年當貢生--- 」都完全應驗,印証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以致對未來的命運,不再有所企求、努力。直至遇到了雲谷禪師為其開示:「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招。」才領悟命運能夠由自心主導,若能發起善願,又能「行善積德」也能改造一個人的運數。以佛教來說,則是「心力能轉業力」。
我們現前的「業力」,不只涉及過去生,也有今生的因素在其中,所以不會是固定不變的,猶如射出的箭,尚未到達目的之前,風力會影響箭的方向與力道,也可能受到外力而墜落。我們當下的「一念」,都具有改變「業力」的力量。
今生的命運既然可以改變,要如何才能轉化?《菩提道次第廣論》說:「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今生所造的業,有的業力可以強到在現世成熟,也就是「現世報」,略分為八類:
一者。「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比如自私自利者,會只是為了滿足無厭足的貪欲,不惜造下種種惡業,比如搶劫、偷盜、欺詐等等,會現世受報。
二者。「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若能不迷執世間欲樂,樂於與廣結善緣,盡所能的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所積的福業大,會在當世成熟,增長本有的福業。
三者。「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殺害有情眾生的惡業,會強大到立即帶來這一生不好的業果,比如殺人,或宰殺動物來食用,或以打獵為遊樂,惡業非常強大時,會令惡報現生現前。
四者。發起「慈悲心」救度一切有情的願力,則是會增長現生福業。比如參與急難救助。
五者。「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毀壞三寶的惡業會強大到在這一世成熟。
六者。皈依三寶,護持三寶所現起的清淨心、勝解心,會帶來這一世殊勝的果報。比如《觀無量壽經》說:「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七者。「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念恩報恩,也會令當世的善業福業增長。
八者。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忘恩負義的惡業會在這一世成熟,會在現生快速消損福業。
雖然說這些業能在當世成熟,但是「業」有輕有重,輕業未必會在今生成熟;或者尚未成熟前的「業」,果報也是不定的。常言的「定業」,應該是指「依於眾生的「習性」來說的,就如把箭射向東方,我們可以肯定箭絕不會跑向西方。但是受到「風雨因素」的干擾時,箭的力道」就會有所改變,甚至於墜落,「業」也如是。如《業報差別經》說:「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雖然犯了重罪,只有發起慚愧心,至誠懺悔後,就能改變原本的業力。
《瑜伽師地論略纂》列舉兩個例子:「今大乘中,業信同彼阿闍世王五逆之業,既懺悔已,絕不受果,則是生報可轉滅義,時報俱不定也;鴦掘摩羅,轉地獄業於人中受,報定時不定,義亦同之。」阿闍世王他造作了五逆,這是無間地獄的「定業」重罪。但是阿闍世王發起了真誠懺悔,並且發願護持三寶,也就轉了無間地獄果報的「定業」。「暫入地獄,即得解脫。」下地獄的瞬間,就立即解脫了。又如鴦掘摩羅誤信了師父的邪見而殺害將近一千人,本來是地獄業報的「定業」,但是在佛陀的教化下,不但証得阿羅漢果,也轉「地獄定業」在人中受報。証果的鴦掘利摩羅尊者,有一天進城乞食,被人認出他就是過去的殺人魔後,眾人都向他丟擲瓦塊、石頭,也有人拿刀追殺他。鴦掘利摩羅被打得頭破血流,身上的衣服都被撕爛了。尊者的肉體雖然深受痛苦,但是沒有因此障礙「解脫心」。回來後,佛陀安慰他說:「鴦掘利摩羅!你要忍耐啊!你現在所受的苦,是在消彌原本要墮入地獄受大苦的業報。」這兩則啟示,即是「心力轉業力」、「重罪轉輕報」的明証。
我們一般學佛者的「戒定慧」功德,雖然無法跟鴦掘利摩羅尊者比擬,但是只要致力勤修「戒定慧」,廣修善根,也能少分或多分轉化惡業,增長福業。如《大般涅槃經》說:「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具備善根者,過去雖然還留下不良習性影響他造下惡業,依於善根功德,總會在適當時機激起反省心,懺悔過失,令重罪輕受。反之,愚痴的人,作惡習性強大,會令造惡業的心越來越強盛,令惡業加重。
學佛者只要當生至誠反照自心,懺悔業障,精勤修學「戒定慧」,當能現生改造命運是肯定的、無庸置疑的。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檢視修行」
「檢視修行」
什麼是「修行」?難以一言兩語道盡。比如一天當中,仔細檢視我們的心行,都在想什麼?做什麼?就大略知道自已是否在學佛道上精進前行。
就各宗廣泛交集點,漫談「檢視修行」:
教理方面:是否偏離「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修行核心?
從「戒、定、慧」來檢視:觀察到「不善念」時,是否恆持「有過即改」的「戒學精神」?念佛、禪修時,妄念是否有減少?是否個性越來越穩重、安祥,不再任意隨順外境攀緣,「禪定性格」越來越成熟?可以由此來檢視「定學」是否增長?
「慧學」上,檢視對過去所讀誦經典,對「世間空、苦、無常、無我」,以及「心性本然如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實相本質,是否落在生活中進一步體會?面對世間無常、煩惱、疾病、死亡,是否不再那般無知的恐懼?對生命的意義、價值觀,是否越來越肯定?對「生從那兒來?死後往那兒去?」是否越來越釋疑?
從「貪、瞋、痴、我慢」來檢視:對「世間名利」是否越來越淡泊?「世間五欲的染執」是否越來越放下?遭逢違逆的事,是否能用理性、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包容心、體諒心是否有增長?以此檢視「瞋心」是否有效淨化?「傲慢習性」是否融化為謙卑德行中?
就過程而言:修行乃不斷的淨化「習氣、煩惱」。過程中是否有「棄惡向善」,轉「轉散亂為禪定」、「轉愚痴為智慧」,皆是修行轉化所會有的像徵。
我們若是未能從起心動念中,時時檢視自己的「貪瞋痴心行」,一旦時間久了,會像「演說家」或「作家」,時時採用聖人的法語來包裝「所說的話,淘醉在自我感覺中。別人也會把所說的話當成「演說者」的境界,給予掌聲與擁護。一旦迷失在「自我」中,未能老實依教奉行,不說遇到「順逆境」時,「貪瞋痴習性」會自然的呈現出來;到了「臨終一念」時,更是無可迴避,必須面對「赤裸裸的自己」。此時,猶如現今一句流行語:「當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是裸身。」以上只是個人想法,
古德說:『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不談臨終,我們都有做過夢,在夢中是否有在修行?我們不用檢視也心知肚明。
古德在「修証」上的檢視,如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中,以十種自問來楷定修証紀綱:
1.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否。
2.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3.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4.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徴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義無疑辯、法無疑辯、辭無疑辯、樂說無疑辯)
5.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
6.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7.於百法門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体性根源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審察貪、嫉、慳、誑、慢、覆、惱----諸心行)
8.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祇對,著衣喫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
9.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讚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10。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出得不疑否。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正念正知 】、『起心動念』
【正念正知 】
一切有益於善法都是「正念」,含攝「世間正念」與「出世間正念」。「正知」是專注於當下;「正念」對「所緣境」的觀察與明了。
所聽聞的「善法」內容、次第,不忘不失,形成正確的生命智慧,是「正念」;清明了知「正念」是「正知」。當「正念」被「妄念」所轉,失去了「正念」,也同時失去了「正知」,也失去了「法門」的行持,流落於「世間心」。
就「八正道」中,聽聞正法(正知見),經過如理思惟(正思惟),形成生活中(正命)的語言(正語)、行為(正業),如是正精進,成為「生命觀」(正念),而後不疑不惑在生活中正念正知(正定),趣向解脫。
當「正念」昏暗不明時,要先提起「正知」,「正念」才會再度清明顯現,繼續向前。若起了「妄想」,不能「正知」,心念就被「妄念」主導,未來的生命方向,也隨被「善惡念」主導浮沉。
聽聞了「正法」,也如理思惟、依教奉行。若是沒有在生活中「正知正念」,時時被「妄念」主導,不論「聞慧、思慧、修慧」,都會如有漏的瓶中水,難以滿盈。這也是「學佛者」必須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對所行持的「法門」,不離於「正念正知」。
禪宗的「參公案、看話頭」,先對公案、話頭」正念正知,正知正念,淨念相續不絕,「正念」忘失,立即提起「正知」回到「正念」。由此照破「根本無明」,明見心性。乃至悟後「保任」,念念「正念正知」,淨盡無明。「無明」淨盡時,如以指見月,月見忘指,「言詮」泯絕無跡。
『起心動念』
檢視自心有沒有在修行,可以觀察當下的「起心動念」,也決定了未來的「生命方向」與「果報」。比如心念都在「世間名利、渴愛」,未來生命就落在世間輪迴;心心所念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未來生命就走向「成佛大道」。
就任何法門「行持」,過程中也就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現象,「起心動念」的「觀照力」越來越明利。「南傳佛法」強調「內觀」,如「四念處」或「觀呼吸」,都如是從「起心動念」中照見自心的「貪瞋痴」。又如「持名念佛」者,最初「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的念,也是觀照到「起心動念」中,佛號不斷的過去。
律宗的「持律」,更是直接在「行住坐臥」的「起心動念」中念念明了,念念守護戒體,展現出「四大威儀」。在二六時,有多少時間在觀照「起心動念」中,即有多少行持功力。
又如禪宗的「看話頭」,也是從「起心動念」中去觀察「話頭」;修習「看話頭」最初,只能照見「話尾」,比如一聲「阿彌陀佛」,那已是「話尾」。觀察到「佛號」欲起未起,才是「看話頭」;若能「看話頭」中,清明悟見「看」來自「心性」的妙用,應當不離禪宗的「明心見性」了。
檢視自心的「自覺自証」,更要從「起心動念」中去檢視。如廣欽老和尚說:「在娑婆世界,只要貪戀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我們眾生只要反照「起心動念」,若是還會想著吃過「好吃的東西」,還放不下罵你、恨你的人等等,這些「念頭」都是很粗的念頭,都是輪迴的大推力。尤其是你特別思念的「人事物」,會緊緊執取當中的影像,必須都得小心檢視、警愓這些起心動念,否則到臨終,會如古德說:『願力會抵不過業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