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 七種「作意」

文:唐岐
早年看到《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曾誤以為「排除一切相,令心無所作意,令心清淨無相才能見如來」,以為心念只要一起「作意」時,就已墮入「著相」。卻不知心中所了知的「清淨相」,本身就是「作意」。任何法門的修証,在下手處上,沒有不從「作意」開始。
禪宗祖師要參禪者「一切善惡莫思量」,「莫思量」也就是「不要作意分別」,要止息善心分別才能顯現心性如如的一面。「作意」是心性本具的功能,比如天冷了,就覺知要多穿衣服,這本具的「警覺」功能屬於「作意」,非是「妄想分別的作意」。「妄想分別」是指不達諸法皆空的諦理,執取所作意的境為實有,而非有作意就是妄想分別。
「作意」是「心所法」中的「五遍行」,「五遍行」有「作意、觸、受、想、思」。所謂「遍行」,是無處不到,周遍一切的「心所」法。在《百法明論》以遍「四一切」來說明「遍行」:
1。一切性。謂遍於善、惡、無記三性。
2。一切地。謂遍於三界九地。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以及色界的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共四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共四地,總共九地。
3
。一切時。謂遍於長短之時,通過去、現在、未來。
4
。一切心。五心所必定與八識一起作用。只要八個心識活動,就一定有「五遍行」的活動在其中。
《成唯識論》說:「作意者,謂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
「作意」的功能是「警心」。《成唯識論集解》說「警心」有二種功能:
一是心還未生起作用前,先能生起警覺的作用。比如睡覺要醒來時,就是先由「作意」引生。或者入定後,要出定時,要先有「作意」活動。
二是生起警心後能引導心趣向外境。比如閉眼聽到聲音,先是有「作意」的警心;警覺到了有聲音,接著引心到所聽的方向去,然後再交給「第六意識」接續活動。
「作意」的情況,猶如多人同睡在一個房間中,當有動靜的時候,所有人無法覺察到動靜前,「作意」是第一個覺察到動靜,它雖然沒有採取行動,但是能發起警鈴令所有人都醒來。
「作意」尚是屬於「種子位」,雖然引生心識活動,但是還沒有引生善惡、對錯等等分別。「作意」也遍於「凡聖」,比如凡夫在修學過程中的「緣法作意」、「緣身作意」、「勝解作意」、「對治作意」、「思擇作意」等等。
聖者所成就的「作意」,比如菩薩廣行波羅蜜的「廣大作意」,或十方如來廣攝一切有情的「遍行作意」。
《瑜伽師地論》說:「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七種作意」含蓋了世間、出世間法的修証,比如「四禪八定」、「四念處」、 「不淨觀」、「觀呼吸」,或「念佛三昧」、「觀佛三昧」等等。
所謂「了相作意」,是指內心所觀察的「所緣境」,比如欲界眾生看到好吃的食物時,觀察到內心現起「想吃」的心相就是「了相作意」。或者作意觀察貪吃所帶來的過患時,心中所呈現的過患境相,也是「了相作意」。或者觀察到清淨無雜的境相,也是「了相作意」。
「了相」的相是心中所緣的「境相」,就如我們凡夫在追逐五欲時,明了心中所緣的「喜愛相」。「所了的相」是五欲的自相。
當我們稱念《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心念所現起的「金色身」、「光明」、「白毫」 等等境相都是「了相作意」。或者所念的「佛號」,也是心所緣的「了相作意」。
「勝解作意」是對成就「了相作意」的勝境的過程、諦理能明白無惑。比如「初靜慮」的「妙好靜相」的現起,是先觀察五欲的過患,遠離五欲的染著,出離了「欲界」的粗糙煩惱,了然於心,是「勝解作意」。
若是觀察到心念染著於五欲,就要作意觀察所染著的五欲過患,也明了「對治作意」來修習「毗鉢舍那」。當五欲妄動止息了,回到了清淨無擾的心境時,他也能如實了知,名為「勝解作意」。
「了相作意」已能勝解無疑後,經過不斷的修習的結果,自然會引生「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功德,具有遠離煩惱的力量,能遠離依貪瞋心造作所帶來的重大憂愁,名為「遠離作意」。
有了斷除煩惱的力量,就能同時受用除斷煩惱後的安祥愉悅的心境。心中的「喜樂」隨著靜慮深化而漸漸顯現出來,就相應了「初靜慮」中的「喜覺支」與「樂覺支」。當「喜樂心」越強,對五欲的染著就自然的生起越大的遠離力量,比如過去在禪修時所會有的深重「昏沉」、「掉舉」,會明顯的減少,心中有著無限的妙樂法喜,名為「攝樂作意」。
當處在「靜慮的靜相」中時,一切貪瞋心行,都會潛伏不現;但是貪瞋潛伏不現行,不等於已斷貪瞋。若是想要知道潛伏貪瞋是否已止息,就必須在過去染著的情境中去觀察,比如過去對咖啡特別喜好,就要由喝咖啡來仔細檢視是否染著喜愛的味覺與香味,或者看到咖啡時,仔細觀察是否還存有對外境執取的習慣性。若是檢視到有所染著時,就得重新深入觀察「內貪欲與外貪欲」所帶來的過患,由此精勤不斷的深入修習,名為「觀察作意」。
 「順逆境」中不斷的觀察心中所染著的習性,並且不斷的深入「奢摩他與毗鉢舍那」來進行對治;或修「加行」對治特別深的習性,比如修「懺悔法」或「不淨觀」之加行等等,由此究竟遠離欲界心的一切煩惱,令之不再現行,名為「加行究竟作意」。若能圓滿所修的對治加行,並且証得「初靜慮定」,名為「初靜慮加行究竟果作意」。

「初禪」有五覺支:心一境性、尋、伺、喜、樂。「喜樂」在「遠離作意」時,就有少分感受;也會引生過去所沒有的身心效應。當中的「禪悅」,有心理上有「喜樂」,也有生理上的麻、癢、酸等等八觸覺受。隨著「攝樂作意」增長,到了「加行究竟作意果」時,「喜樂」會遍滿全身;那種遠離五欲紛擾所獲得的遍身清涼境,猶如在大熱天,酷熱難受時,躍進清涼池中,清涼遍滿全身,也因此「初靜慮」名為「離生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