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思波
經論心得、札記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禪定」修習初步
我們眾生一生中,多在「妄念」中度過,做不到「活在當下」。比如初修「打坐、念佛、誦經」時,「妄念」就會一直跑出來。「妄念」造因於「欣樂世間五欲」的習性太深厚了,「心」才會攀緣外境,引生無量妄想之念。要能扭轉「妄念」,就得先依於「禪定」截斷「攀緣習性」,再依於「般若智」照見「世間空、苦、無常、無我」來淡化世間的戀執;並以「空性智」照破「妄念本空」,才能瓦解妄念的干擾。
「正念正知」的「定心」,是淨化「妄念」的初步,也是修習「禪定」的初步。就如我們一心穿針時,妄念了無踨跡。比如「一心念佛」,或「參公案、看話頭」時,即「一心」繫念「公案、話頭」,「心念」就如日正當中,豈有昏念?所以「禪定」的初步,在於「一心」緣住「所緣境」,不隨習性轉,猶如把猿猴繫在「柱子」上,不令亂跑。日久功深,「禪定力」自然就會增長。成就「一心」的「所緣境」有多門,以「身念處」、「持名念佛」、「參公案」,最為常見。
虛雲老和尚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為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餘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虛老把「對治妄想」的要領,說得清楚明白。「參公案、看話頭者」只管緣住「公案、話頭」,「妄念」不消而自消;「念佛者」只管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妄想法爾消泯。
又如有人問豁然大師說:「如何得除雜念?」師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雜念不需要起心去消除,只要抖擻精神,提起佛號,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雜念就自然的消失。
蓮池大師也開示說:『(莫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妄念」的淨化,不能妄想一步登天,必須具備「精進心」、「恆持力」,老實修鍊,才能漸漸成辦。「妄念」的本質雖然空無自性,但「妄想習性」來自於「世間的戀執」習性,不是一時就能淨除。如《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或有人認為只要緣住「無念」,就能一步到位。然而,「眾生心」心識飛揚,「妄想分別心」非常重,根本無法一開始就能緣於「無念」,會像跳進湖中想要擦乾身子,只會白費力氣。如澈悟大師:『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即使「等覺菩薩」還未証「金剛喻定」之前,猶有「變易生死」,尚無法究竟「無念」。
沒有札實的修習禪定力,很容易落入「以解為証」的陷阱,沉浸在「本來無一物」「無修無證」的「知解」識心中,誤以為是「証」。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快樂的本質》、《不同的快樂》
《快樂的本質》
當人們聚餐品嚐美食、唱歌跳舞時,感覺多麼真實,那會感受到世間假有,人生如夢?滿心期望這「真實的感受」能永遠在,不知有多好?也會深深執著世間有很多快樂值得追求。在這「執取心」下,若說「人生如夢」,反而令人覺得「不真實」。很難接受《妙法蓮華經》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世間快樂」或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者把「身心煩惱」減輕或排除說為「快樂」。比如「飢餓」獲得飽食說為快樂;或者排除心中的「空虛感」,比如去唱歌、跳舞。然而,這樣的「快樂」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減苦受」。也像是遺失心愛的東西會懊惱不已,當找回來時,就很快樂。但是找回來時,自身又沒增加什麼,卻有「快樂」?
何況世間的「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如影隨形跟著我們,想排除也排除不了,注定跟隨一生。「永恆的快樂」何能存在於世間?在這「苦多樂少」的世間,「世人」不知要追尋「離苦之道」,卻一心在追逐虛妄的「欲樂」,佛陀說為「顛倒」。
二者把「欲望的擁有或滿足」說為快樂。比如擁有新車、享有美食,乃至成就了「企業家、運動家、藝術家」等等名位,都會帶來快樂。只是這些「世間快樂」都架構在「福報」的條件上,一旦「滿足」所追逐的「快樂」,「滿足感」就退卻了;尤其是,一旦「福報」享盡,隨之而來的是「失去」的落漠感,以及「求不得苦」。
世尊為了拔除眾生苦,說「法樂、極樂」才能趣向究竟無苦。無非要我們覺悟「世間快樂」乃「空、苦、無常、無我」,緣生緣滅,唯是虛幻,令心返照本具不生不滅、非苦非樂的「清淨自在」妙樂。
『不同的快樂』
有人覺得「唱歌」最快樂;有人追逐美食,當吃到「美食節目」所推薦的美食時,心就特別滿足、快樂;然而,當滿足所追逐的快樂後,「滿足感」就漸漸退卻,最後只剩下回憶「我曾經那樣快樂!」心內的留影,何異於夢中的擁有?【宣說我曾經那樣快樂」,也只是虛幻的虛榮;人們就是看不破虛榮,以致一生,乃至來生都在追逐「彩虹」般的「世間快樂」。當無常到來,如失戀、生意失敗時,尤其是要離世時;心除了裝滿了恐懼,那些世間快樂提也不想提了,猶如雲霧飛散,了無踨跡。
修行人則是相反,了知世間無常,人身危脆;世間的美食、官位權勢,只是福報所現;猶如在特別的宴會上,享用特別的美食,一旦曲終人散,即如過眼雲煙;尤其,一旦福報享盡,再回想過去的享福,只會帶來求不得苦。所以修行人「知足常樂」,除了明了「世間快樂」的因緣性、無常性,更會惜福。「出世間智慧」就成了未來的生命,「繫縛」與「解脫」的分水嶺。
現生的「苦樂感」,是過去業報所呈現,「智者」明白「離苦得樂」的要義,自然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要則。「自淨其意」含攝「出世間」的般若,最初雖然只是對治過去「執著世間欲樂」的心行;一旦澈見世間常性,歇下「貪欲」的執取時,不只當下「離苦」,「苦樂」之念,同時皆離;當下心境,非「感官欲樂」,乃至「思量」所能觸及。此時,「眾善奉行」已不只是為了離苦,而是昇華為發無上大心,利益他人;所發心念,源於真如而妙顯,任運無住,當是「智者」的無上妙樂。
世間
一心擁有,必有「失去、壞去」的憂傷
不如放下執著,心安理得。
名聞利養,福報呈現,強求換來「求不得苦」
不如放下解脫
若能誠心為眾,淨化「自我」
泯息「我見、我慢」,即孕育菩提聖種
煩惱菩提,就在迷悟之間
轉念
火焰化紅蓮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偶思「解脫境」差別
偶思「解脫境」差別
眾生被煩惱所縛,心不得自在。「煩惱」來自於「有我」,以「五蘊身心」為我,延伸出「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等等「自我」感受。「解脫」則反其道而行,了澈「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只是因緣所生,了無不變體性,証「無我智」,「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就會隨之消泯。當煩惱泯盡時,我們稱之為「涅槃」。
「解脫」與「自在」是一體兩,解脫了,「心」就自在了,或說「心清淨」了。「心清淨」是廣義的,沒有「貪瞋痴」,也沒有「習性」的染污。「清淨心」我們也可稱之為「真如」,真實不虛,如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如」是從理上說,「涅槃」則是從煩惱的事相上說,互為表裡。
修「無我智」者,會透過「六根」對「六塵」,觀察「根、境、識」所產生的「十八界」緣生無性;再由此深觀「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也如是緣生無性;由此滅除煩惱証「涅槃」。
俢「大乘佛法」者,如「禪者」,直接「觀心」,從起心動念中,了知「輪迴」來自於「妄想識心」;止斷「分別妄想」,輪迴的「攀緣識心」之鏈,隨之斷落。比如「參公案」時,「六根」即內攝,先止斷了攀緣外境,止斷了「十八界煩惱心」,獨留「疑情」;「五蘊」中,止斷了「色、受、想」覺知,「雜亂妄想」即止靜,獨留「行、識」在活動。然而,沒有先領會「十八界空」、「五蘊非我」的概念,要至心生起「疑情」應該很難,「疑情」也會不深切。若能頓落「疑情」,即止斷「妄想分別習性」,「心」即斷脫鏈執,自在無住;「禪宗」名「破本參」;「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也會隨之消泯。「禪宗」雖然未談及「無我智」,卻當下開顯「無我智」。
「禪宗」破「本參」後,雖然還有所謂「破重關」、「破牢關」,但是修証路線並沒轉換,先「由假入空」後,再從生活中的「根境」相觸,體驗「空寂清淨心」,而後「由空出假」,悲心遍十法界。也因此,或有『破本參是見法身,破重關是證法身,破牢關透法身』之說。不同於「斷煩惱証涅槃」後,尚需「迴小向大」。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心如鏡》
《心如鏡》
「明鏡」本無相,物來現物相,物去鏡不留。比如花來鏡前,即顯花相;火來鏡前,即顯火相。「心」也如鏡,隨緣投射出各種相貌,所差別的是「鏡」不具有「自顯」功能,「鏡相」由外境決定。「心」則是能隨緣生萬相,一切「心相」都由自心自顯,不是由外境決定。
當逆緣現前,心生氣時,面色即投射出「瞋相」;心起悲憫心時,面色即顯「慈相」,乃至一切「喜怒哀樂」,都會投射出各種不同的神情。「相由心生」,所以我們也能從外相迴照自己的心相,乃至不同的「外相」看到他人的心念。
「心如鏡」也會投射出「果報」,比如心真誠的對待他人,會收到他人真誠的回報。當真誠付出時,雖然未必立即顯出善果,但是必結善因、未來果。又如以詐騙為生者,「心鏡」就投射出「奸相」,他的心當下已處在不安之苦,不必等到牢獄之苦。因此,傷害了別人,當下即傷害了自己;包容別人,即包容了自己。未來「富貴貧賤」、「天堂地獄」,都由「心念」投射出來。
《觀經》:『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如鏡」最佳的闡釋。「心」發大願,心心繫念「菩提心」,發起「上成佛果,下濟眾生」,也「心如鏡」,投射出未來的「自心淨土」。「眾生心」則是隨順「貪瞋習性」在翻滾,「心鏡」隨著「順逆境」現「善、惡心」,時而天堂,時而地獄,輪迴不息。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名言分別』
『名言分別』
我們要了解法,就得先有「名言」安立,如手機、紅綠燈;各行各業,都有各行各業的不同名言安立。沒有「名言安立」,人們就無以互動。比如開車要通過十字路,一定要先有「紅綠燈」的「名言分別」,才能遵守交通規則。
「名言」是勿們依於因緣而設立的,所以是「空」。比如「太太」是「妻子」,也叫「內人」、「老婆」、「牽手」等等,隨著「時代文化」遷變而有不同的名言,不會有固定不變的名詞,所以名為「空」。
法義的了解,設有「專有名詞」這類「名言」,比如「空、有、執著、放下」等等。這些「名言分別」只是用來瞭解法義的設施。「法義的內函」等同「名言」時,即是「解」;但是要小心,當我們執著「法義的內函」為實有時,即是執著「名言」為「實有」。
「名言」內函的了解過程中,念頭會來來去去的分別尋察,比如了解什麼是「空」,念頭就會現起「空與有」的差別,進行思惟、觀察,這階沒屬於「解」的階段。「心」要邁入「得旨忘詮」,就得從「概念思惟」進入「定中思惟」;「念頭」由「尋而伺」,由「浮動來去」轉為「一心伺察」。如貓捕鼠,先來去尋找,找到了後,就一心專注的注視。所以「禪定」是「名言概念」轉為「般若智」的橋樑。
「心性」中沒有名言,「名言」乃依於「識心分別」而有。「名言」是「心性」隨緣而起的妙用,緣盡即空,如幻化浮雲;比如買賣需要有多少錢,等等名言,當交易完成後,這些「名言」即化為烏有。所以,不能否定「名言」的功用,否則人們也無以討論、互動,也無以相應「緣起性空」的智慧;所以,「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也不契應「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般若智」。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參公案」與「心性本無生」
「參公案」與「心性本無生」
我們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別,或大利根者,聽聞『心性本然清淨、本然無生』即能一心趨向佛道。我們眾生心,被無始「妄想習性」所覆蓋,難以相應「本然無生心」,只能作為修証目標。已証得無生智的禪宗祖德,在引導學人時,如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也會開示「本具佛性」;但是在行持上,會強調「參公案、看話頭」之類,不會一直要學人聽聞「無能無所」的「無生義」。就如登玉山,「山頂」已在那兒,只需要你去登頂。在攀登途中雖然念念都不離「登頂」之念;倘若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起上去,就不會有登頂之時。如何「一步一腳印」?禪師總是要學人老老實實的把「公案」掛在心頭,不遺不失。
《大乘起信論》:『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法界一相」就是「一真法界」的「清淨心」。禪師教授學人「禪修」時,何不只要一心繫念「清淨真如」,直取「圓滿佛性」就好?何必再費心廣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呢?當是,明白「心本無生」的理地,但是「妄想分別」引生的「攀緣習性」,並不會隨著明白而消彌無跡。
我們明白「真心」本然不失,若是執著「真心」本有,不務事修,就會如法融禪師:『若言修生,則造作非真;若言本有,則萬行虛設。』「真心」尚若依於修行而來,必屬造作,非「本來面目」;但是執著「真心」本有,廢弛事修,會形同「狂禪者」高唱成佛不必修習「戒定慧、六萬度行」;就如《壇經》裡也會對眾生開示懺悔,明示戒定慧。
如何消彌「妄想習性」,明心見性?禪宗古德多立基於「繫心公案」來綿密相續,比如一心「參究我是誰?」,令「淨念」綿密相續,心就止息對外境的攀緣,轉為向內觀照,相應「戒定慧」,也是「反聞聞自性」,趣向明心見性。
時時提起「心本無生」明白歸路,雖然也有「反聞聞自性」的功效,但是力量是微弱的,不如一心參究「念佛者是誰?」或「看話頭」來得大。因為「心本無生無念」是果地境,我們「眾生心」尚被無明覆藏,無以相應「果地境」,只能依於「思惟分別」而知;當思惟「無生、無念」時,心念就有來來去去,無法形成一心。以散心要擊破「無明覆障」是沒有力量的,不如一心參究來得有大力量。「參公案、看話頭」當是禪宗「明心見性」的無上妙法。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標語
《人生感悟』 23。11。14
《空虛感》24。11。26
《快樂的本質》 23。11 ,14
「看破、放下、自在」22。3。11
虛幻的「苦受」25。7。19
《獨處》22。4。23
『人身難得易失』24。2。25
慎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25。6。25
【感應】24。7。2
「時間與空間」、「大千世界」 17。5。30
見《苦諦》 22。5。31
《苦行》 22。7。30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25。1。21
《盡心即圓滿》25。1。10
聖嚴法師開示:『面對重病』24。3 26
『色身滋養》 17。5。24
《略帶三分病好修行》、「痛與苦」、、22。1。26
『佛陀探病佛弟子』21。11。30
《殺生戒》 25。2。10
「當生」改造「業報命運」 18。12。26
《業》的本質 17。5。24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25。6。17
《轉化習性》 22。1。30
漫談算命 17。5。24
《六度》看人生 22。6。22
《一屁過江來》23。11。10
《欲》的本質 21。8。26
《生死事大》24。7。16
《死歸何處?》《天龍八部》 22。3。30
面對『死亡』 23 8。20
《念死》 25.3.18
「茶禪」 25.3.11
「量子力學」與「佛法」 18。6。11
《忍辱波羅蜜》 25。5。11
『外道』24。12。9
《所知障》21。2。3
《夢境》21。1。15
《善根》21。8。22
「至人」只是常 19。6。16
《密行》 17。5。24
『鈍根與利根』24。8。11
誹謗與謗法罪(讀經札記) 16。1。19
《臨終恐慌》《懺悔法》 17。5。24
【諸法雖空,罪福不失】 23 4。1
《皈依三寶》的境界 22。5。28
《三界唯心,心能轉境》、《誰繫縛你?》 24。4。27
《淨穢分別》 2024. 5. 18
《返撲歸真》21。11。13
《欲力》21。10。23
《語言道斷,心行處滅》21。4。17
《光明想》20。12。12 (臉書無)
《無情說法》25.3.12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25。2。9
《橋流水不流》25。5。2
只管打坐 17。6。7 (臉書刪)
《三種禪法》20。1。24
《觀音法門》 法談 8。25
【上師相應法】 23。 11。1
《悟了還同未悟時》24。5。29
『迷』與『悟』的比喻 23。12。27
『解悟』與『証悟』 23。12。29
「檢視修行」 18。12。8
檢視「當下一念」、『睡前一念』 24。11。19
「實修」與「弘法」 5。23
《剎那即無生》、《無我與無生》 24。8。15
『不除妄想不求真』25。3。28
『無常觀』25。5。23
面對「妄念」 19。2。26(彌陀淨苑)
「正念與正知」、《起心動念》 18。10。27
『覺知念頭』 25.2.16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24。10。18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22。11。22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物』
《觀照般若》、《觀自在》 25.2.23
《禪觀初修》22。6。26
讀《觀呼吸》札記 23 1。1
漫談「厭離心」的修習 17。5。24
《十六觀智》21。3。14
《我的靜坐因緣》 17。6。5
《止觀》、『動靜」中修止觀 22。6。26
《禪定初修》 24。8。6
修習禪定的「條件」與「障礙」 22。6。26
三種《禪定》次第 22。6。26
《內心無喘,心如牆壁》 25.2.12
【尋伺】與【觀想】23。4。28
《六妙法門》 22。6。26
《寧靜之妙》、《禪定功德》22。6。26
《九住心》 22。6。26
《欲界定》、《未到地定》22。6。26
《初禪》22。6。26
《初禪五支》25.2.13
由「七種作意」看「初禪」16。1。17
由「所緣境」談「行持差別」24。6。27
《參禪》與《看話頭》23。12。13
「禪修」岐路 (憨山大師) 1。28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24. 4. 27
『心』與『實相』 17。5。24
《找心》21。12。21
「我的心響了」 23, 6。4
印光大師談「大澈大悟」25。5。16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23。 6。13
《活在當下》 24。1。6。(臉書23。 5。4)
《平常心》 22。12。4
由「念佛」看「真空妙有」 25。1。29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24。12。11
《執空過失》 22。7。3 (臉書無)
《真空與邪空》 22。7。3
「俗諦」與「真諦」 21。10。2 (臉書無)
『棄生滅守真常』 24。6。26
《靈光獨耀》 24 10。8
《龍潭吹燭》公案 25。5。18
《見佛》25。4。3
「無分別智」 23。2。1 (臉書無)
《無念》24。1。25
「無我」修証 25。1。18
《法無定法》24。2。12
『悲智雙運』與『菩提心』 、轉【煩惱】為【菩提】 17。5。24
《禪海》一滴 22。6。17
《一屁過江來》 22。4。18
《看破放下自在》22。3。11
《常、樂、我、淨》 24。11。30
《佛法無多子》24。6。6
《介子納虛彌》24。6。20
《用根不用識》 23 11。3
解縛『根塵膠黏』23。12。6
「如來禪」與「祖師禪」 17。6。7
《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24。9。16
「慧解脫」與「俱解脫」17。5。24
「坐脫立亡」與「解脫慧」 19。6。26
「理覺」與「事修」 17。6。9
《阿含經》修習「六根」三階段 24。9。25
誦《心經》感想 、《觀自在》19。4。18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2。7。3
《六祖壇經》札記 《不論禪定解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心平何勞持戒?》 17。6。6
【佛性本具,何必修行?】(若言本有,則萬行虛設)24。1。27
《壇經》「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24。6。14
《六祖壇經》見性成佛 23。12。28
《六祖壇經》『解脫知見香』24。9。28
偶思『定慧不二』 25。7。20
《金剛經》【福德與福德性】、【福德與功德】、《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4。1。6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無所住而生其心』 24。6。1
「念佛」,以音聲求我?25。4。13
《達磨二入四行論》 19。9。7
《圓覺經》四相 23。 7。15
《圓覺經》禪修四病 24. 3. 2
《圓覺經》隨順覺性『次第』與『修習』24。1。10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25。1。14
由《楞嚴經》看《五蘊》22。2。13
《楞嚴經》《入流亡所》、《觀音法門》 24。2。24
《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24. 5. 14
《楞嚴經》《無眼之見、無聲之聞》、『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棄生滅守真常』24。6。9
讀《楞嚴經》札記(一) 20。5。1
《楞嚴經》《循業發現》 24。9。20
《楞嚴經》述《五蘊虛妄》24。9。15
《小止觀札記》一 17。5。24
《大寶積經、妙慧童女章》19。5。1
《大乘大義章》色身延壽 16。1。19
《修心訣》 淺解 16。1。18
《占察經》『一實境界』24。3。24
略解《一實境界》之修証 24。12。6
詩詞 ( 一、二) 24、02 2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