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境因由:
「夢境」,唯識學稱為「獨頭意識」,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所產生的心識活動。比如白天看到優美的風景時,所見所聞的影像存在心田中,到了晚上睡覺時,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雖然都不再活動,獨留「意識」把過去經驗的情境影射出來,所以稱為「獨頭意識」。就像把拍攝好的影片重新播放出來。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說有五因緣而有夢事:
一由他引。謂若諸天諸仙、神鬼、呪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比如佛菩薩以「神通力」入於人的夢中警示、教誡,如「求生極樂的念佛者」能夠預知時至,即是佛菩薩在夢中或定中示現。又如唐朝有一則「黃樑夢」的故事,話說有一位盧生去京城趕考,結果與功名無緣,落榜的心情很悶又喪氣。有一天,旅行到邯鄲時,在旅館遇到了一位老道士呂翁(神仙呂洞賓)。盧生自歎自哎,呂翁便拿出一個枕頭讓他休息,盧生不知不覺的就入于夢鄉。在夢中,盧生的人生一帆風順,不但娶了美麗溫柔的嬌娘,又考上了進士,又順利榮升為當時的財政部長,還被皇帝封為燕國公。不但享盡富貴,所生的五個孩子,個個高官厚祿,兒孫滿堂,享用榮華富貴到80歲才老死;就要斷氣時,盧生才驚醒。醒來一看,呂翁尚在旁邊,所蒸的黃粱飯尚未熟。八十年的歲月,清晰的在眼前,在夢中卻沒有多少時間。
或以咒力摧眠,或服藥物造成心智失常,會現出如夢幻般的景象。
二由曾更。謂先見聞覺知是事,或曾串習種種事業今便夢見。(比如過去受到重傷害或過度驚嚇,造成時時在夢中重現。)
三由當有。謂若將有吉不吉事,法爾夢中先見其相。(未來有福禍發生的事,提前在夢中顯現。)
四由分別謂若思惟希求疑慮即便夢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五由諸病。謂若諸大不調適時便隨所增夢見彼類。(比如嚴重疾病,如消化不良,造成四大不調,或身心過度疲倦。)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說:「問何界趣處有此夢耶?答欲界有夢,非色無色彼無睡故。---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于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欲界眾生才有夢,色界、無色界眾生不會有夢。欲界中,不只是我門凡夫會有夢,即使是已成就解脫的大阿羅漢也還會有夢,必需要達到斷盡微細無明,才能稱「究竟覺醒,遠離顛倒夢想」。莊子說:「至人無夢」,指的應該這樣的「心識清淨」境界。
二.「夢」與「因果」
我們常說「人生如夢,夢如人生。」但是不能說「人生是夢」。一般夢境,全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是自己玩弄神識,所以在夢中的一切,不會留下因果業報,夢中殺人了,不會因此下地獄。《善見毗婆沙律》也說一切夢皆性屬「無記」,因而不受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七迦葉菩薩問比丘夢行淫犯戒否,佛答「不犯戒」。但是此夢是由「心中有所希求所致」,當醒來後,要反省懺悔。
夢中雖然無立即的因果業報,但是還是有隱性的作用力量,比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說:「有夢中布施作福、受持齋戒;或餘隨一福相續轉。其事云何?彼隨覺時善勝解力,夢中還似彼善事轉。」
比如有人夢中行布施、受戒持齋,醒來後,因為法喜心現前,讓他醒後歡喜布施、受戒持齋。反之,常夢到殺生、偷盜,或恐怖業境,也是反應他內心的「貪瞋痴」,需要加以懺悔警愓。
三.《夢兆》
「夢的因由」既然有「聖賢所引」的夢,就有「夢」的實質意義的一面。比如《阿難七夢經》中阿難尊者在一夜中做了七個恐怖的夢,驚怖得去禀告於佛陀,佛陀一一為阿難解釋,也明示這七個夢境跟阿難無關,而是預示僧團未來的命運。比如「夢日月沒,星宿亦沒。」隱示世尊要般無餘涅槃了。「夢大象棄小象」指正法被破壞,有証得証量的比丘不再被尊重、恭敬,正法漸漸流失。
又如《摩訶摩耶經》中,說佛陀圓寂前,摩訶摩耶夫人夢見須彌山崩塌、四海水枯竭之惡夢。佛弟子七比丘也同樣夢見所坐方石中央破裂、泉水乾竭、地陷、山崩、日月墜落等等恐怖景象,就去問大摩訶迦葉,被認為是佛陀將入滅的徵兆。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也有談到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為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繖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幸我遇勝法。」
所夢見的「夢兆」,如果是夢見到光明、蓮花、日出、月出、宮殿、佛法僧三寶、寶物等等;或嘔吐穢物、排泄不淨,皆是吉相夢,有的是呈閱罪業將消滅,或是修証將有成就之兆。反之,夢見恐怖景相,比如暴風雨、山崩地裂、灰塵蔽月、月墮井中等等,像徵不吉祥。
雖然佛陀也會為佛弟子解夢,但是都是涉及教團大事,或修行上的事,不會為個人的吉兇而解夢。在佛陀教誡中,僧眾不可為人看相、解夢、占卜天文吉兇,否則是違犯戒律。如《長阿含•梵動經》:「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呪水火,或為鬼呪---,或誦知死生書,或誦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四.如何看待「夢境」?
《達摩血脈論》:「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輙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中的一切相,都是自心所現。不論所夢的境「是吉是兇」,都是心相的影現。即使是在禪觀中現起種種影相,也是自心所現,萬萬不可執著實有,如《楞嚴經》所述之「五十陰之陰境」,世尊教誡我們「不作聖心,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達摩血脈論》也告誡我們:「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
「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
「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
夢中或禪觀中,若現見吉相,若向人炫耀,就不免現起「我慢心」,墮入《楞嚴經》所說「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至於淨業行人,念佛念到聖境現前,如何分別「魔境或是勝境」?《印光文鈔》談及「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
「勝境現前」必然是自心所現,明明了了。「魔境」是妄心所現,若以「唯心所現」的般若來觀照,「妄境」必然立即消失。就如「白日夢」時,以「正念」覺知是「白日夢」,妄境就隨之消逝了。
所見之境,即使是「勝境」,也要以「正念」來面對它,「不作聖心,是善境界。」令淨念相續不斷。如《印光文鈔》談及:「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